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多個環節中,孩子常常表現出規則意識淡薄的行為,例如:來園遲到,如廁、盥洗、進餐吵鬧,在學習活動中發獃走神,遊戲時爭搶玩具等。出現這些情況後,幼兒教師如何應對?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6種方法,可以讓孩子能夠自覺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王老師,不好意思,我們家果果今天又起晚了。」
時間概念對幼兒來說非常抽象,什麼點該幹什麼事都是大人來提醒,來園遲到、午休睡不醒等現象時有發生。
對此,教師可以製作一面「互動鍾」,在上面繪製「準時」和「遲到」兩個時間段區域,分別配上相應時間點的活動圖畫和文字。
每天來園後,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根據自己到園的時間操作鐘面,並參照圖畫完成相應的活動。這樣不僅免去了教師枯燥的語言提醒,將原本被動的行為轉換為主動的意願,還能讓幼兒通過比較鐘面上的數字,感知時間的先後順序。
「洗手時不要玩水!」
「上廁所要排好隊,一個接一個。」
「東東,你的褲子沒有提好!」
教師憑藉反覆提醒來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往往效果不佳,那是因為幼兒的自控能力弱,對語言指導的關注度低。
對此,教師可按學號輪流安排幼兒擔任「盥洗管理員」,督促其他人的行為。例如,提醒同伴洗手時節約用水,檢查同伴的洗手情況和衣褲整理情況等。
「盥洗管理員」是教師的好幫手,尤其對於一些平時與同伴交往少、管理意識弱的幼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
「這個是我先拿到的。」
「剛才它就放在這裡,沒人玩。」
「我去告訴老師!」
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嚮往往較為突出,與同伴發生矛盾時,由於缺少交往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第一時間想到找教師幫忙。
針對這一現象,建議教師製作一個「友情轉盤」,在轉盤上劃分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提供一個解決矛盾的方法並配圖,如握手言和、去玩另一個遊戲、冷靜一會兒、石頭剪刀布、說「對不起」、跟夥伴商量等。
每當與小夥伴之間發生爭執時,幼兒可自行轉動轉盤,根據指針指示的方法處理問題。漸漸地,幼兒不僅能掌握轉盤上的方法,還會自己想出許多更好的解決方法。
「老師,今天我們要學什麼?」
「我們今天可以聽你講故事嗎?」
有的孩子總喜歡圍著教師詢問每日活動安排,以至於教師需要反覆回答說明。而實際上,很多孩子對參與活動並沒有任何準備,在活動過程中經常心不在焉或做小動作。
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製作「課程表」,用標誌、圖案等表示每天要學的本領。「嘴巴」代表要學有關說話的本領,如語言活動、歌唱活動;「手」代表操作類活動,如繪畫、手工等;「耳朵」代表用心聽,如欣賞音樂、聽故事……
此外,可將這張課程表張貼在家園聯繫欄中,幼兒可根據幼兒園課程表事先做好相應準備,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家長也可根據課程表,幫助幼兒回顧一天的學習內容。
「童童,蘿蔔不能挑出來!」
「誰吃飯還在說話?」
每到午餐時間,教師和保育員都非常忙碌,不僅要準備餐點,還要觀察引導幼兒安靜進餐。
此時,不妨嘗試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進餐規則,即當同組的所有人吃完飯並整理好餐桌後,才能離開進行自由活動。
幼兒之間相互監督、提醒,大家一起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不再嘰嘰喳喳、東張西望、發獃走神,吃飯速度明顯變快,進餐過程井然有序。
作為一線教師,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在一遍遍地講解遊戲規則後,還是會有一些幼兒在活動開始後不停地問「老師,這個怎麼玩?」一旦教師未能及時講解,幼兒就可能放棄遊戲或自己隨便玩,而如果教師花時間反覆答疑,不但自己會精疲力盡,活動質量也得不到保證。
對此,教師們可以藉助「活動導讀」來為幼兒提供指導。「活動導讀」是用圖文並茂的形式描述遊戲規則或玩法攻略,當幼兒不清楚怎麼玩時,可以參照上面的說明自覺規範行為,而教師則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幼兒的觀察、指導和反思上。
規則意識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孩子的行為有點反覆也屬正常,但教師的要求必須始終如一。
不管規則怎麼合理,方法怎麼巧妙,如果不能持之以恆,所有的一切都是零。
讓孩子在生活遊戲中逐步建立與完善規則,並認真貫徹執行,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