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幼兒園是一個團隊,是老師的另一個家,家的未來要靠誰來創造呢?就是我們——幼兒教師。而教師專業品質的提升就是源於日常工作中深厚的功底,良好的修養,端正的態度,崇高的信仰等,幼兒遊戲是幼兒園課程組織與實施最基本的途徑和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總會產生一些困惑和問題。
一方面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儘管喜歡遊戲,但只不過是嬉戲而已,對孩子發展作用不大,甚至會耽誤孩子的學習,他們覺得作為家長對孩子負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限制孩子的遊戲,也給幼兒園和老師施加壓力。
另一方面,很多老師對遊戲的實施形式認識不夠清,遊戲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自選遊戲,二是教學遊戲。
許多教師只將教學遊戲稱之為遊戲,對於幼兒自選、自由開展的的遊戲,卻常常被稱之為"違規"活動。例如,一名幼兒在搭積木,他把積木搭起後又推倒,如此反覆,教師就會認為他不會搭積木,立即介入指導其搭高、照貓畫虎等技能,這時幼兒失去搭積木的興趣,對教師的指導也心生厭煩了。
又如"開火車"的遊戲,有的幼兒正坐在椅子上,有的幼兒把椅子放倒,有的幼兒推著椅子滿教室跑,教師馬上去要求幼兒把椅子扶好,正正規規地坐在上面跟著老師口令"開火車"。其實把椅子放倒的幼兒想;我這是裝貨的火車,有高有低"。可經此教師一糾正,幼兒很反感,就不玩這個遊戲了。遊戲的形式豐富多樣,有安靜的,也有活潑的,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只要能讓幼兒身心愉悅、健康向上的遊戲,我們都要加以保護,不能橫加干涉和過多的指責。
很多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就怕出事故、怕麻煩,她們有意無意選擇"上課",實際上就剝奪了孩子遊戲的權利,即使遊戲也是集體遊戲多,自由活動少;智力遊戲多,其他遊戲少;訓練眼目多,動手操作少;教師包辦主導多,幼兒獨立自主少最後孩子們在教師的主導下規規矩矩地完成一些簡單的集體遊戲,無論是"不遊戲"還是"被遊戲",實際上都抹殺了幼兒的天性,禁錮了幼兒的創造力,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幼兒天性喜歡遊戲,遊戲中孩子是主人,孩子喜歡並樂意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我們教師一定要將這一理念運用到日常教學環節中,還孩子一個全面發展的機會,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還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