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紮心美文,分享給焦慮的父母)

@ 2019-05-25

現在才感悟到,其實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的成長過程,雖然也有被孩子的淘氣氣的崩潰和失去耐心的時候,這時,我們往往會對孩子發脾氣,訓斥,失去理智。然而,孩子卻在他成長的點點滴滴中向我們展示了很多的美和樂趣,只是,我們的腳步太快,快的忘記了欣賞,反而是我們失去了很多無法挽回的東西。

臺灣作家張文亮的作品集《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出版近十年,《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這首散文詩幾乎成了每個父母養孩子的金句。

當你著急的時候,當你想發火的時候,當你恨鐵不成鋼的時候,你得讀讀這首詩,然後告訴自己:養孩子要像牽著蝸牛去散步,簡言之,慢慢來,不能急。

作家張文亮小時候,也是個不省心的孩子,回想年少時的經歷,他說自己是「一個已經被教育界放棄的孩子」。

他小學五年級放火燒考卷,中學被校長痛打、被開除,大學重考才勉強考上。

面對這樣的兒子,張文亮的父親束手無策,他曾暴打兒子的手心到出血,也沒阻止兒子成為人見人厭的壞學生。

就是這樣一個眾人眼中不成器的孩子,為什麼後來卻成為了作家和台大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

因為,他上大學之後,遇見了一個隻收「異類」學生的好老師毛松霖。讓張文亮十分震驚的是,毛老師告訴他,他是一個天才。在毛老師的指導下,張文亮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研究學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這首詩,多多少少是張文亮對自己年少時的經歷的感歎和感悟。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教育孩子就像

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需要父母細膩的呵護。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

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

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

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

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我們應該學會去理解孩子,去解讀孩子,家長和老師們或許應該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的慢慢的去體味生活的滋味,去欣然享受孩子在成長中帶給我們的獨特的美。給孩子一點時間,也是給自己一點時間,在這時間裡我相信成就的不止孩子還有我們自己。

把養孩子比作牽著蝸牛去散步,是讓父母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

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都能給孩子滿滿的愛,可有一些家長,卻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尊重。尊重不僅僅是不打不罵,更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網上流傳一個搞笑視頻,一位家長輔導孩子作業,問:「唐僧師徒一行有幾個人?」

孩子答:「兩個。」

「為什麼只有兩個?」家長瞬間要發怒,明明大家都在說「唐僧師徒一行四人」!

「因為孫悟空和豬八戒,是猴子和豬,不是人。」

家長一時語塞,竟然無法反駁。

孩子回答的沒有錯,只是和標準答案不符。這樣的孩子就是不適合應試教育的典型,這不是他的錯。

霍金曾被老師認為「無可救藥」,歌德曾被三個學校退學,愛迪生小時候反應奇慢,被老師認為沒有學習能力,達爾文在自傳中稱,老師認為他資質平平,馬克吐溫被老師批評作文差……

這些不被看好的學生,卻都成名成家。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評判孩子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

當你的孩子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時候,先不要著急否定他,找到他身上的閃光點,盡最大能力保護好他。

把養孩子比作牽著蝸牛去散步,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前不久朋友圈流傳一篇爆文,《學渣兒子,我相信你是來報恩的》,作者的兒子成績不好,她給兒子各種輔導、補習,始終沒辦法把兒子的成績提上去。

最後,她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孩子資質確實普通。放下焦慮之後,她終於看到了孩子優秀的方面,比如,這孩子性格開朗,樂於助人,又是個小暖男。

這大概是很多父母的心路歷程。只不過有的父母醒悟的有點晚,直到孩子步入社會才放棄自己的期待,而孩子直到自己也做了父母,才能體諒父母當初的心情。

只是不知道,到這個時候,他們的親子關係是否能修復如初?

一位棋童家長陪孩子參加比賽,忍不住跟著孩子一道患得患失,我這樣寬慰她:

一個棋童從小到大要參加的比賽很多,若干年後再回想,也許他對這次比賽印象模糊,但,如果在去比賽的路上,爸爸媽媽和他一起會心大笑,或者對他說了鼓勵的話,他可能一輩子都記得。

強調情感,弱化期待,父母也許最終沒有收穫一個"耀眼"的孩子,但,在相處的過程中,培養了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才是最重要的收穫。

良好的親子關係中成長的孩子,性格開朗,自信大方,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快樂。

套用一個經典金句: 被溫柔以待的孩子,才能溫柔待人。

牽著蝸牛去散步吧!享受過程,不問歸期,不問收穫,願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