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海歸精英Dr.R一針見血批評】全毀在「馬來人優先政策」七個字 !! Dr.R說了真話卻沒有好下

@ 2019-05-18

2005年8月,我從蘇格蘭回國不久後,《自然》期刊出現一篇有關馬來西亞生物科技發展的報道,震驚國內馬來精英界。?

當時Dr R已從英國畢業回國數年,在同一所公立大學任職講師。作為傑出的馬來海歸精英,Dr R不只有學識、幽默、也敢大膽發言,屬於大學內另類開明派。在遺傳學系辦公室外,他特意把該篇題為《鬼之谷》(The valley of ghosts)的文章,貼在布告板上,讓經過走廊的教授和學生們都能看到。?

《鬼之谷》敘述馬來西亞生物科技谷(Bio Valley)計劃的失敗,並把問題主要歸咎於「馬來人優先」政策。?

可想而知,Dr R被其他教授猛烈批評,說他不該相信洋人寫的東西,因為外人不了解我國國情。

美好憧憬成為傳說?

後來Dr R受不了大學保守作風和不合理制度,請辭後到私人界發展去了。?

說起來很慚愧,《鬼之谷》文章里提到的「鬼谷」,原本是我2002年決定進修博士的動力之一;後來也發現,許多同儕也曾和我一樣,憧憬著Bio?

Valley絢麗遠景,帶給我們美好就業機會。?該項耗資約6億令吉的計劃於2003年5月啟動後,打算在雪州龍溪一帶建設三所研究中心,吸引外資之餘,也藉此帶動國家生物科技發展,並提供龐大就業機會給國人。?

後續發展已成為傳說和歷史,龍溪那塊地,據說還聳立著幾根柱子。?

《鬼之谷》作者David Cyranoski訪問了大馬的外籍企業家和幾位國內外學者,探討馬來人優先政策帶給生科研究界的問題和挑戰;緊接著《自然》下一期報道里,他介紹了新加坡生物科技Biopolis計劃,點出Biopolis諸多成功和優點,以它作為強烈對比的「成功例子」。同期另一篇文章「Breaking副open a closed system」,再次批評大馬生物科技發展的弊病;文里還提到現任職蒙納斯大學的Ishwar Parhar教授,於2005年3月在東京接受國家元首的邀請,回歸祖國、為國效勞,把國內神經科學研究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溫室作物抗壓力低?

14年後的今天重讀這些報道,尤其目前大學預科班議題還在延燒的當兒,感受特別深。?

從教育觀點來看,多數中學和大學初期的學生都還在摸索、奠基學習方法;大學預科班、瑪拉工藝大學(UiTM)或大學基礎班(ASASI)等公立教育機構,如果只讓單一族群、或限制其他族群入學,不只傷害整體國家族群和諧,在缺少健康競爭的班上,馬來人和土著也不可能會有顯著的學習進步。再者,華裔在教育、課堂教學已樹立自己一套相對有效的方法,缺少了相互激盪和學習的機會,土著就需要從頭摸索本身的一套。?

同時,由於土著或馬來學生沒有機會廣泛認識其他族群同學,畢業後的事業或生意來往將會很吃虧,因為華人無論在經濟、商業和商界人脈,都擁有深厚知識、技術和根底。?

簡言之,要各族在學業和未來事業路上都有所提升進步,公立教育機構就必須開放固打制,讓各族群學生互相認識、學習和激勵,而不是用種族政策,把門關上、閉門造車。?

這也可比作農作物種植:?

長期關在溫室,作物抗壓力會降低;?

過量施肥,會造成植株燒傷、重者可致萎蔫;?

水分過多,根部容易腐爛;?

陽光太猛,植物會出現高溫乾燥問題。?

植物如此,學生亦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