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一位10歲小姑娘
體育課跑完600米突發劇烈頭痛、嘔吐,
送到醫院一查,
竟然發現顱內靜脈竇大量血栓。
這是怎麼回事呢……
600米長跑後女孩突發劇烈頭痛
今年10歲的女孩丁丁(化名)還在上小學。年前的體育課上長跑,她跑完600米。剛開始感覺跟平時一樣,只是覺得精疲力盡。這之後,丁丁繼續在學校上課。但是到了下午,丁丁突然一陣陣頭痛,腦袋就像被劈開一樣,同時還出現噁心嘔吐。看到如此反常的情況,學校老師趕緊把她送到醫院。經過CT、MRA(頭顱靜脈成像)檢查發現,顱腦靜脈竇血栓。
接診醫院會診後,陳飛宇副主任醫師為患兒進行腦血管造影,進一步明確突發劇烈頭痛的元兇——顱內靜脈竇血栓,顱腦中的主要靜脈矢狀竇已全程閉塞。隨後,陳醫生急診行介入溶栓吸栓手術,開通了閉塞的靜脈。
女孩本身沒有腦血管畸形,
為什麼會出現顱內血栓?
陳醫生分析,此類意外發生很可能與此前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有關。運動後身體機體處於脫水狀態,血液高凝狀態導致腦血管內血栓形成。
醫生提醒,運動後,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很容易導致血液高凝狀態。
豪飲後劇烈頭痛當心是腦血栓形成
陳醫生說,「雖然幼兒劇烈運動後腦血栓形成並不多見,但年輕人群腦血管意外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大量飲酒以及經常服用避孕藥的人群要特別引起重視。」
近期,陳飛宇醫生也接診一個30歲出頭的小伙子。頭天晚上,小張跟幾個朋友聚餐,一個人就喝了一斤多高度白酒。喝得七葷八素的小張回到家倒頭大睡,半夜裡口渴難耐,但是也沒有起來喝水。昏睡了整整一晚,早上醒來頭痛欲裂,到醫院一查確診靜脈竇血栓。
「酒精刺激血管壁,使得血管彈性減弱、管腔狹窄,另一方面大量飲酒會抑制垂體抗利尿素分泌,排尿次數增加,導致脫水,使得血液黏度增加,誘發腦血栓。」陳醫生介紹,經常服用避孕藥的人群,同樣會造成身體中的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腦血栓風險。
因此,這些人群如果出現劇烈頭痛、頭暈以及噁心嘔吐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劇烈的頭痛可能是腦血管閉塞的信號。靜脈竇閉塞,顱腦血液無法正常回流心臟,會引發顱內高壓,進而導致靜脈破裂,腦出血昏迷乃至死亡。
此外,對於普通人群,預防腦血管意外,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也要關注腦動脈瘤這類病情隱匿、起病兇險的腦血管病變,專家建議,35歲以上人群有條件可每五年接受一次CTA(腦血管成像)檢查,排查此類疾病風險。
康復醫學網 2014-12-25 06:24:18
腦靜脈血栓形成(CVT)是一組具有較大異質性的臨床血管綜合徵,文獻報道CVT發病率較低,為所有卒中類型的0.5%~1%。不過隨著現代疾病譜的變化以及診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CVT患者被發現並獲得診治。CVT病情嚴重可危及生命,急性期的死亡率為3%~15%,但經過治療很多患者可以痊癒。這要求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高度重視CVT的診治。
腦靜脈血栓形成的特點
起病形式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但不同於心源性腦栓塞或腦動脈血栓形成等疾病可在數秒、數分鐘起病達到高峰,雖CVT也可出現急性偏癱等症狀,但仔細詢問病史,常有發展過程,在臨床診斷 與鑑別診斷時需注意。
發病年齡以中青年居多,國際腦靜脈及靜脈竇血栓形成研究(ISCVT)資料顯示,78%的患者<50歲,20~40歲是發病高峰,而這正是生活及工作的黃金時期,相對於腦動脈系統血栓形成發病高峰在60歲左右,CVT對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影響更大。
病因複雜多樣CVT的病因構成與腦動脈系統血栓形成存在顯著差異,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等腦梗死常見危險因素並不是CVT的主要病因,CVT更常見的是系統性病變因素(表1),有時常常幾個病因同時存在。
發病機制獨特
多種病因導致的高凝狀態導致血栓形成是CVT的主要發病機制。靜脈竇或靜脈血栓形成後導致腦靜脈和毛細血管壓力增高,腦灌注降低、缺血性損傷,或血管源性水腫,或血管破裂出血。
臨床表現變化多樣,頭痛是常見表現,可伴有噁心、嘔吐、驚厥發作等,還可表現為視力減退及意識障礙等。但不同靜脈血栓形成導致的臨床表現迥異,可表現為精神異常、失語、腦神經麻痹、偏癱等。定位診斷要結合腦靜脈系統解剖,掌握不同靜脈竇、腦深靜脈及皮層靜脈血栓形成的特點。尤其要重視腦深靜脈血栓形成,如果治療不及時,往往預後不良,甚至導致死亡。當然,有時腦靜脈系統廣泛受累,靜脈竇血栓合併腦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病情更加危重,這對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腦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
CVT的診斷要遵循「早期診斷、病因診斷」的原則。在早期診斷環節,由於臨床表現提供的診斷線索往往非特異性,因此不僅要求醫師熟悉臨床症狀的診斷與鑑別診斷,還要重視輔助檢查的重要價值,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提高顱腦計算機斷層掃描(CT)、計算機斷層掃描靜脈成像(CTV)、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靜脈成像(MRV)等影像學判讀水平。在總結分析臨床病例後常常發現,很多CVT的影像學特徵被忽略,「視而不見」是導致延誤診斷甚至誤診的主要原因。重視影像學的線索,如發現靜脈竇血栓的直接徵象,往往在診斷上帶來「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轉折。不過這也給我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熟悉腦靜脈系統的影像學分布及病變特點,才能在判讀影像學資料時做到全面有序且不遺漏。當然,有時影像學診斷也存在「陷阱」,如何區別靜脈竇血栓形成與腦靜脈竇先天發育不良,這時需要結合臨床特徵及其他輔助檢查。(中國卒中雜誌第9期)對CVT影像學特點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相信對臨床醫師影像學判讀大有裨益。
早期明確診斷CVT僅是開始,明確病因、治癒患者才是最終目的。由於CVT病因多樣,針對病因的治療才能有的放矢,改善預後。因此,臨床上要重視病因的診斷。表1總結了CVT常見的病因,有條件的情況下應進行病因篩查,一方面這將決定治療方案的選擇,與預後直接相關;另一方面,這也關係到治療療程的長短。可見,對CVT的診斷,病因診斷是核心。
腦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
CVT的治療採用「綜合治療」的原則。抗凝治療是目前指南推薦的核心方案,急性期低分子肝素與普通肝素都是可以選擇的方案,急性期後則過渡到華法林抗凝治療。針對病因的治療也是綜合治療的核心,如腎病綜合徵患者出現CVT,在抗凝的基礎上需要對原發病進行治療,激素治療是常選擇的方案。對於有短期誘發因素的CVT,抗凝治療通常為3~6個月,但對於不能去除病因的患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在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可能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抗凝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如靜脈竇取栓、溶栓治療,還處於臨床個體化運用的階段,尚需結合患者臨床病情,非常規推薦治療,有待進一步研究。
儘管缺乏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去骨瓣減壓治療那樣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研究,但需要提及的是對於重症CVT,去骨瓣減壓治療是可選擇的方法。
不過由於抗凝治療增加腦出血的風險,近來有分析認為抗凝治療CVT有害,可能增加患者死亡率。雖然CVT急性期腦出血並不是抗凝治療的絕對禁忌證,但仍需權衡獲益與風險,尤其在口服華法林時更應重視出血的風險評估。
腦靜脈血栓形成的診療流程
臨床上對CVT的診斷流程可參考圖1,當然臨床情況千變萬化,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診治。本專題對特殊人群(孕產婦)及特殊部位(腦深靜脈)CVT診治進行論述,希望能從個體化治療的角度為臨床醫師決策提供參考。
展望
儘管目前指南仍推薦抗凝治療,但也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研究對抗凝治療進行優化,如劑量、療程的選擇等,抗凝治療與血管介入溶栓治療的比較研究也正在進行中。新型抗凝藥物能否在CVT的治療中發揮新的作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