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上下止痛方法,不花錢只要1分鐘,做對了全身通暢!

@ 2019-05-04

【擅長】

中西醫結合、內外治並用綜合系統規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病、乾燥綜合徵、結節性紅斑、硬皮病。

中醫止疼

到了一定年紀,總會有一些慢性疼痛,除了服藥鎮痛,還有一些不吃藥的中醫止疼法。

當然,在推薦這些止疼方法之前,我們要強調,下面的方法只是暫時緩解疼痛症狀,當疼痛程度加重、性質發生變化,去醫院積極診斷治療才是根本。

人體從上到下

疼痛的首選止疼方法

頭痛

頭痛發作時,患者自己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頭部雙側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一寸凹陷處),壓至脹痛,並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約1分鐘,頭痛便可減輕。

食物止頭疼

1、可將生薑切成一元硬幣的厚度,在乾淨的鍋上蒸約3分鐘。

2、取出兩片,稍晾涼,分別貼在腦後的左右風池穴(在頸後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用力按揉,每天2次,每次15分鐘,頭痛很快就能減輕。

牙痛

牙齦紅腫、頜面疼痛、口渴口臭可以用拇指用力按壓合谷穴1分鐘。

3種食物止牙疼

1、取白酒100克放入杯中,再加食鹽10克,攪拌,等食鹽溶化後燒開。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不要嚥下去),牙痛會立即止住。

2、牙痛的時候可以切一小片生薑咬在痛處,必要的時候可以重複使用。

3、取大蒜適量搗爛,溫熱後敷在痛點上可以緩解牙髓炎、牙周炎以及牙痛等症狀。

朱躍蘭主任提醒您:

對於一些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現牙齒等部位的疼痛,又找不到明顯與疼痛有關的病變時,就該提高警惕,防止心梗發生。

頸椎、腰椎部位疼

(後溪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把手握成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見下圖)如果你坐在桌子麵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肚腹疼痛

足三里穴堪稱世界上最常用到的養生穴位之一。

它位於足陽明胃經,是調理腸胃功能的保健要穴,舉凡所有腸胃問題,胃痛、胃痙攣、脹氣、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便秘、肚子痛等症狀都可以按,所以有「肚腹三里留」這樣的口訣。

食物止腹痛

1、新鮮橘皮洗淨,用刀颳去內層白膜,切細絲備用。嫩薑洗淨切細絲。

2、將薑絲加兩碗水煮,大火開後轉小火,約煮5分鐘,再放入桔皮煮1分鐘,即熄火。當茶飲用。

腿疼

正坐,將兩手掌心朝上,五指併攏,雙手盡量往下置放在臀部與大腿交接處,則中指所在之處即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向上按摩左右兩個穴位,每次各揉按1-3分鐘,也可以兩側同時按摩。

承扶穴具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絡的作用。經常按摩此穴,能夠收緊臀部,對臀部具有減肥作用。同時對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便秘、生殖器官疼痛等,都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調理作用。

腳底疼痛

腳底是人類和地平面間的「連接點」,穿鞋不當、走姿不當或運動損傷,會使足弓的韌帶得上慢性炎症,導致疼痛,讓你「如履針鋒」。

每天在踝關節和足弓處冰敷15—20分鐘,同時練習用腳滾動網球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疼痛。此外,不要爬山或上陡坡,這會加重足底筋膜。

緩解疼痛

中藥泡洗妙招

疼痛的病因從中醫上講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因為氣滯、肝氣鬱結不疏所導致的。令一部分是因經絡氣血不通造成的。

針對此種症狀中醫通過相應的上述穴位緩解,還有可以用來泡手、泡腳、泡澡的止痛妙招。

莪朮、元胡:活血、通經絡透皮作用好

肉桂:溫陽;

威靈仙:通督脈

羌活:祛風散寒、通經絡、止痛;

續斷:補腎強腰、壯膝

玫瑰花:疏肝解鬱理氣。

【做法】

這幾味藥材各10克,一起煎煮15分鐘,溫度在38度左右,泡洗15-30分鐘出現微汗即可,一副藥可以煎煮2-3次。

泡洗注意事項

1、老年人、尤其是血管有問題的人,溫度絕對不能太高,控制在40度以內,38度為最佳。

2、泡洗時間不宜太長,一般20分鐘左右即可。

3、糖尿病人、痛覺感比較差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家屬一定要在旁邊看護下進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