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古法養生十三則| 舌抵上顎一意調心| 飲金液瓊漿

@ 2019-05-03

舌抵上顎一意調心

其文(下有解):

夫人一身皆心也,虛處者心之體,實處者心之用。此之體用,乃貼粗淺一邊說,其妙義乃氣血焉,以一心之所主者,故日一身惟心雲。

古先哲教人修養,而於閉目冥心後,繼以舌抵上齶、一意調心者,旨何在乎?舌為心之苗,舌抵上齶,則心之神便隨而上註。蓋神為氣帥,氣為心將,如足一作用,則我神已上居夫乾元。其中已具有存想泥丸一段妙用在其間矣。此不過略一存想我泥丸,或者有明晃晃氣象,我則即用此明晃晃一光遍將我身前前後後通體一罩, 繼即從事下句加功。其所謂加功者,不過先調息,看我氣息隨此光,自頂自口,自心自腹,次則繼以虛其頭,虛其心腹,是即存虛妙訣。妙訣之妙,在於存其虛,而步步自里達外焉。謂之調者,有不虛處,以意虛之;有不通處,以意通之;有欲達外而若有牆壁緊向裡迫然者,我則以意一散一鬆,則其中氣象自能疏暢焉。或若有物兜住我氣機,如被網鎖然,我則以意一放一鬆一脫,其訣在放心於無何有之鄉而已。此又在行之者之能心領神會焉。此之謂調,此之謂一意調也。

聞之師日,世多染吐絡血與夫赤濁腸紅赤帶者,其病類由如上所云。飲食睏倦後,得養血化妙矣。無如所化,未行於絡,未藏於肝,未統於脾,蹶然而興起酬應焉。其血橫行而無歸,積而外發,遂成等等症,不勝駭入。世之養生,初行功時,無不見效,已而忽得等等之症而中止者比比,此非別有故,蓋於調心~功不加暢行耳。

我亦深悉其弊,故不憚煩而詳論之如上。

其意:

欲解其文,先觀中醫五行所對五竅:腎開竅於耳,腎主骨;和膀胱相表裡。肝開竅於目,肝主筋;和膽相表裡。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脾開竅於唇,脾主肉;和胃相表裡。舌為心之苗,心主血脈;和小腸相表裡。

其中舌為心之苗正是此節關鍵,那麼為何又要抵上顎?首先人有任督二脈,督脈循背,總督周身陽脈,為陽脈之海;任脈沿腹,總任一身陰脈,為陰脈之海。這兩脈相互貫通之處,卻有一斷處,就是上齶和舌根。因為斷了,所以氣血之脈不通,所以才會有氣血之病,也就是後面所說的症狀。

那麼解決的辦法,就是舌抵上顎,以此辦法搭通二脈,梳理陰陽,所以此法又叫「搭鵲橋」。

其實如道教丹學修煉之說,當體內純陽之氣,升入頭頂的時候,也就是上丹田的泥丸中宮處,這時候陰陽轉換,就會化作金液下降,此法正好可以引用此金液,而於中醫來說,其實這個姿勢也也有助於多產生津液潤喉。

那麼怎麼做呢?指嘴閉齒合,舌尖抵下齒齦,舌頭中部拱起輕抵上齶,此為正確之法,其實要做的舌自然貼上齶許多人不太理解,其實無需太過著意,首先當太過在意某一個點貼著的時候,就會舌頭僵硬,面容緊張,達不到放鬆的感受,也就是做不到文內所說「於閉目冥心後,繼以舌抵上齶」因為這樣無法冥心,那麼我們其實只需要把舌頭自然含著,讓上齶觸到舌頭就行,不要管它觸及舌面什麼部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