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關於寶寶的睡眠問題引起了很多家長們的關注,特別是新生嬰兒或者是已經跟父母分開睡的寶寶,父母往往會擔心寶寶睡不好,為了可以更方便的照顧他們,父母通常會在臥室內留一盞小夜燈,幫助寶寶更好的去睡覺,也為了自己更方便的照顧寶寶,不知道你們家有沒有呢?
有些家長擔心寶寶晚上怕黑哭鬧,或者為了方便在寶寶入睡後仍能在房間自由走動或幹其他事情,於是習慣在寶寶入睡後仍是亮著燈,甚至徹夜不熄燈睡覺。那麼,您是否知道: 開燈睡覺,其實是會影響到寶寶的健康呢?
寶寶剛出生,對白天黑夜是完全沒有概念的,他們出生後需要在家長的説明下慢慢地適應這種晝明夜暗的生物鐘規律,最終做到跟成人一致的晝夜作息規律。但如果一直處於燈光環境下,就有可能會使他們分不清白天黑夜,最終造成白天睡覺、晚上不睡,或是晚上睡不踏實的現象。
當晚上不能順利地進入一種熟睡狀態時,一連串的健康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我們知道,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小孩,需要體內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來促進他們的生長發育,而這種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時間段就在夜間熟睡之後的22:00至次日淩晨的2:00,在這個時間段如果寶寶沒有順利地進入熟睡狀態,那麼就會錯過生長激素分泌的「黃金時間段」。
久而久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寶寶的身高了。另外,徹夜不熄燈休息,也會因光照時間太長而減少腦垂體中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減弱對性腺發育的抑制,最終因性器官超前發育而出現性早熟。
除此之外,長時間在燈光下睡覺。光源持續不斷地對眼睛產生刺激,使原本需要通過睡眠來得到充分休息的眼球和睫狀體卻始終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再加上嬰幼兒的視力發育又尚未完善,這就阻礙其視力發育,增加日後患上近視的幾率。而且,長時間在混亂的晝夜作息下,還可影響體內的生物和化學系統,使體溫、心跳、脈搏、血壓等變得不協調,出現食慾下降、情緒低落等表現,最終導致各種疾病趁虛而入。
可見,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熄燈睡覺!
那麼,對於已經習慣開燈睡覺的寶寶來說,又該如何幫助他們慢慢戒掉對燈光的依賴呢?
關燈後哭鬧時應給予適當安撫
關燈後,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有些小寶寶可能會因缺乏安全感而開始哭鬧,以尋求家人的關注,如果爸爸媽媽因此而開燈讓他繼續睡,那麼,這種不良的習慣就將會被一直延續下去。所以,熄燈後寶寶因恐懼而哭鬧時,媽媽可以握著他的手,輕輕地拍寶寶,安撫他,告訴他「媽媽在」,或者放一些在孕期經常播放發的音樂,慢慢地,他就會平靜下來了。這些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
選擇可調節亮度的檯燈或落地燈
房間裡可以備一盞可調節亮度的檯燈或落地燈,每次寶寶準備睡覺時,將燈光調暗,營造一種睡眠的氛圍,寶寶入睡後,把燈關掉,中間寶寶醒來需要餵奶或換尿布時,再打開微弱的燈光照明,並在結束餵奶或換尿片後,關燈並保持安靜,使其繼續進入睡眠狀態。
睡前不要給寶寶講恐怖故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想像力越來越豐富,但他們有時又往往還不會區分想像與真實生活的不同,熄燈後,他們可能會將故事、繪本或動畫片裡的「鬼怪」與這個時候的漆黑環境聯繫起來,於是不願意關燈睡覺。
因此,當大孩子不願意關燈睡覺時,家長應多瞭解其不願關燈睡覺的具體原因,並加以正確引導,同時,家長也應儘量避免睡前給寶寶講恐怖故事或看有恐怖情節的動畫片,睡前建議以輕鬆安靜的親子活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