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機構公共政策主席拉蒙說,10個華裔中有8個是受薪階級,但無可否認,華裔僱主的比例確實是比巫、印裔僱主較多。拉蒙認為,馬來人的貧窮,有一部分因素在於階級觀念,社會最高階級掌控了經濟權。
大馬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機構(ASLI)公共政策主席丹斯里拉蒙指出,「華人都是有錢人」是偏差的錯誤觀念,各族的收入和財富差距早已拉近,不存在「哪一個族群掌控國家財富」這一回事。
拉蒙強調:「經濟學家已提出我們向來認為和相信的收入差距問題,適用於每一個族群,事實就是如此,人們須承認且正視這點,改變長久以來的上述誤解與觀念。」
拉蒙接受《南洋商報》專訪系列第二篇及談及《新經濟政策》一章時,引述DM Analytics 的創辦人及首席經濟學家莫哈末阿都卡立博士(Dr Muhammed Abdul Khalid)的文章,加強他的論述。
莫哈末阿都卡立曾在去年1月20日的一篇「透視大馬」的訪問中說,「所有大馬華裔都有錢」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政府機構的資料顯示,大部分華裔屬工薪階級。
10個華裔8個打工
他當時指出,很多人以為華裔都很富有,但那並不完全正確。「是的,一些華裔是富有,但大部分華裔是受薪階級。有關巴仙率與土著其實並沒差太多,土著也絕大部分是受薪階級。」
他說,10個華裔中有8個是受薪階級,但無可否認,華裔僱主的比例確實是比巫、印裔僱主較多。
《新經濟政策》草擬最初,大馬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機構(ASLI)公共政策主席丹斯里拉蒙參與其中,對於政策初衷與內容,比旁人多一分瞭解。
拉蒙接受《南洋商報》專訪系列第二篇坦言,政策初衷和最先擬定的內容,是不分種族的扶貧,縮小各族經濟差距,提高競爭力和績效,卻在後來的執行中,被「政治扭曲」 。
對各種背景不同的個別族群裡不同階層的個人來說,這項政策見仁見智,受惠當然額首稱慶,感受不到受惠者卻認為是影響種族和諧關係的主因之一,認為它是忽視公平競爭的過時政策,早該廢除。
回到1959年,拉蒙在政府部門任職,國家獨立僅兩年,上司仍是白人,如今昔年華裔同僚都已不在。
他憶述:「新經濟政策之初,每4個馬來人受惠,就有1個非馬來人跟著受惠。時光流逝,扶貧政策下受惠的土著(馬來人)與非土著(非馬來人)差距越來越大,如今比例是多少?沒有確實的統計。」
新經濟政策不能無了期
拉蒙說,貧窮問題變了,各族經濟差距也變了,如今連政府也換了,但《新經濟政策》不應仍是1960、1970年代的那一套。
「今時今日,必須真正落實公平競爭績效制,面對現實,新經濟政策不能長久且無限期地實行。」
比起多數人深惡痛絕的前朝政府,他認為新政府不能重蹈覆轍,甚至更甚。
拉蒙坦言,若要貫徹政策的初衷,數十年來享有優勢的族群勢必反彈,時至今日要改革,要平衡,已是極大的挑戰。捫心自問,倘若你自己是擁有特權的人,你會接受上述理想嗎?會為了「平權」的大義放棄甚至拒絕嗎?
「你可以樂觀以為只有少數人如此,我也希望是少數而已,但沒有一個確實數據能反映問題的輕重程度,我也無法洞悉他人的內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