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防衛省於4月12日公布了2018年度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升空情況的統計數據,共計999次的緊急升空中有約64%是針對中國飛機的行動。
防衛省公布的中國和俄羅斯軍機路線圖匯總
日本防衛省稱,航空自衛隊的戰機2018年度(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一共緊急升空999次,比2017年度的904次增加95次,為1958年開始「對侵犯領空採取措施」以來第二多(第一多是2016年的1168次)。不過也應該看到,中國空軍從東海前出第一島鏈的次數和範圍,相較於俄軍前出「北方四島」,還是較為有限的。
其中針對中國的緊急升空為638次,較2017年度增加138次,大部分遭遇空域為中國東海部分,但穿越宮古海峽和對馬海峽次數明顯增多。針對俄羅斯的緊急升空則為343次,較2017年度減少47次,但首次確認遭遇俄方最尖端的蘇-35戰機。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軍事資訊 ==》 軍事看看看
日本航空自衛隊過去五年間緊急出動次數報告
對於擁有近300架第三代戰機的日本航空自衛隊而言,其規模和戰鬥力在世界範圍也是名列前茅,但受到和平憲法限制,不能到海外參與各類國際戰爭,於是在本土進行國土防空巡邏就成為其最重要的日常任務。早在冷戰時期,作為美國在亞太對抗蘇聯前哨站的日本,緊急出動以應對蘇聯軍機頻繁的逼近本國領空的騷擾行為就成為日本空自的家常便飯。
冷戰結束後,來自北方的蘇聯威脅不復存在,但日本空自的緊急出動次數卻反而在近些年急劇增加,尤其在應對中國方向的「威脅」上出動次數呈現爆炸式增長,這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平心而論,這種為保護本國領空安全的出動行為本無可厚非,但要注意的是,根據日方自己發布的外國軍機飛行路線分布圖顯示,日方針對我國軍機的緊急出動大都發生在中國東海上空,距離日本領空尚有很大距離,這種緊急出動的目的就不得不讓人思考日方的真實用意。
被日方緊急出動攔截的我方軍機
實際上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方面就數次單方面擴大自己在南部方向的「防空識別區」,並一直覆蓋到中國東海。所謂「防空識別區(ADIZ)」指的是一國基於空防需要,單方面所劃定的空域,目的在於為軍方及早發現、識別和實施空軍攔截行動提供條件。這樣對於日本空自而言,只要有外國軍機進入該識別區,空自就必須出動戰鬥機進行緊急攔截。
而日方的防空識別區劃定範圍之大,最近處甚至距離浙江省沿岸只有130公里,基本把整個中國東海都囊括其中。這就意味著只要我國軍機一出外海,哪怕只是正常的訓練任務或者調機飛行,都會被日方視為「威脅」,從而派出戰機進行攔截。日本方面宣稱的中國軍機多達600餘次的「入侵」行為,就是這樣「灌水」出來的。
說白了,日方如此強調針對中國的緊急出動次數,目的就是為了間接渲染「中國威脅論」。日本近些年右翼勢力的蠢蠢欲動以及各色政客們的積極配合表演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實,而渲染來自中國的「威脅」,以此證明右翼極端路線的正確性,從而爭取日本民眾對自己的同情與支持,就成為右翼政客們的不二選擇。
但不管上面的政客如何打自己的小算盤,日本空自卻早已被這種頻繁而毫無意義的緊急出動折磨的苦不堪言。日本目前的空防主力是190餘架F-15J戰鬥機,雖然F-15作為經典雙發重型制空戰鬥機性能極其優異,但日本這批F-15是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裝備的老舊貨色,到現在已經飛了近四十年的時間,早已逼近退役年限。而現在卻還要把寶貴的機體壽命浪費在這種緊急出動上,不知道日本的飛行員駕駛著這些隨時都會掉零件的老古董去應對中國的新銳戰機時,心裡作何感想。
日本緊急出動主力F-15J戰鬥機
由於日本近年來經濟增長乏力,空自雖然已經訂購了140架F-35戰機,但這些戰機也不可能對所有F-15進行替換,至少80~100架F-15在接受延壽改造後依然要繼續帶病頂崗。而我國的航空戰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還會繼續飛速增長,日本右翼政客也只會對此愈發的神經過敏,被夾在中間的日本空自要面對的緊急出動次數只會越來越多,生存狀況也只會愈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