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黃慧琪
(新山17日訊)「我後悔生下你,早知道一出來就掐死你!」活在重男輕女家庭,少女性格憂鬱暴躁!
城市關懷主席李凌利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打罵孩子就如摧毀孩子人生,不僅是最不好的教育方式,也無形中教育孩子使用暴力,甚至衍生成精神出現錯亂、憂鬱症、焦慮症及恐慌症等精神問題。
她說,心裡的傷是最難痊癒,而家暴語言暴力將對受害者帶來一生的影響。
李凌利:暴力行為將對受害者帶來不可磨滅的後果。
她舉出所處理過的一個案,少女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愛賭博,每當輸錢就暴打辱罵家人,母親患上憂鬱症,經常半夜不睡覺製造噪音,讓少女猶如活在人間地獄。
據了解,每當父親回到家,少女都會躲起來,深怕被打,而父親打孩子方式包括用繩子把綁著孩子的腳倒吊在窗口、用水管鞭打、罰跪到天亮等。
少女到青少年時期開始反抗,甚至對媽媽回嘴,只是不敢反抗父親,而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少女性格憂鬱脾氣暴躁,尤其當少女認為自己像母親時,更是否定自己。
李凌利說,這名16歲少女最終屬偽裝好勝型,外表亮麗但內心不堪一擊、心胸狹窄、嫉妒心和好勝心強,在人前笑在人後哭、很會掩飾,屬於雙面人。
「少女做事衝動,經常做出犯錯和後悔的事。」
她指出,少女治療法分為4步驟,即為教導少女學習寬恕、坦然面對,讓她了解母親的痛苦。
「第二是進行角色扮演,讓少女和媽媽對話,多用反問句讓少女思考、第三是畫出自己的家庭圖和寫下自己的性格和負面情緒的導因、第四是在生活中不斷認識和去調試自己情緒。」
家暴者把最親的人打至受傷。
(例子一)長大後叛逆 偷錢離家
從小得不到父母關愛,甚至被父母辱罵、凌辱、誣陷,造成少女長大後出現叛逆、偷錢及離家出走行為。
李凌利說,這名現年15歲的少女父母為雙薪家庭,自小和公公婆婆居住,但6歲公公過世後被迫和母親居住。
她說,由於少女長期遭母親辱罵和虐待,包括把女兒的臉押在一碗熱湯飯上、賞耳光、睡狗籠、和蟑螂共處及撕爛少女作業等,更揚言送少女去孤兒院,讓少女不僅失去自信心,也變得叛逆和想逃離住家。
「少女上中學後就和父母分開,和婆婆及大伯居住,而心中也怨恨著母親。」
「少女覺得沒有人關心因此放縱自己,不僅每天夜歸,也偷大伯的錢及到廣商場偷東西,大伯對少女絕望後,少女更在
網上亂結交朋友,和認識幾天的男人私奔到檳城,再被家人尋回,如今一直想找男友離家。」
李凌利分析,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屬於自卑懦弱型,沒有安全感,容易早婚,少女因不善於表達,也有憂鬱和自殘行為,若一直把委屈收藏在心,之後會做出的事情是人們預想不道德。
她認為,少女必須進行行為和思想的療法,學習放下對媽媽的恨,透過輔導把恐懼表達出來、協助少女找回興趣、製造愛的氛圍給少女等,若要改變偷竊行為則是告訴少女,偷竊不僅可恥,也會失去更多朋友,讓少女覺醒。
一些受害者被施暴者用牙齒咬至受傷。
一些被家暴者手臂呈黑青。
(例子二)常被父母當沙包毆打,少年找靠山進黑幫
父母為癮君子,少年從小生活在暴力家庭,經常被當沙包毆打,為尋找「靠山」加入私會黨,學會打架、罵粗話,但最終仍處處受人排擠,陷入憂鬱症。
這名14歲少年曾被父母暴打後,頭被父母塞進水裡,險些沒命、父親坐牢後少年和大伯居住,不料大伯也經常毆打他、甚至打至流血,讓少年向脫離,只好每天到朋友家。
但因少年內向不善於溝通,所有友誼都不長久,更被同學欺負,以致加入私會黨,並找私會黨來反抗曾欺負他的同學,時間久後自己也在學校打架、翻朋友桌子、丟手機及打爆電視機等。
李凌利說,少年因小時候經歷太多,如今已成為極度憂鬱型,每天生活在恐懼中、懷疑自己生存價值、疑心病重、極度敏感,把身邊的人都聯想成假想敵,如今快樂不起來。
她認為,要改變少年最主要是讓少年離開暴力家庭,換個環境學習,同時把少年情緒來的時候錄製下來,待少年冷靜後播放回顧,讓少年醒覺。
「把少年行程排滿,多做運動,多給稱讚和肯定的話,協助少年建立自信心,讓少年減少負面情緒,迎接新的明天。」
李凌利透過一對一方式開到年輕人。
城市關懷主席李凌利指出,打罵孩子就如摧毀孩子人生,不僅是最不好的教育方式,也無形中教育孩子使用暴力甚至衍生成精神出現錯亂、憂鬱症、焦慮症及恐慌症等精神問題。
她說,心裡的傷是最難痊癒,而家暴語言暴力將對受害者帶來一生的影響。
「父母在壓力下無意識中會將傷害和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人格會被扭曲,會帶來家庭系統瓦解,而弱小的孩子也因無力反抗和抒發而埋藏在內心深處,長大也將留下陰影,內心如受傷的小野獸反擊他人。」
李凌利接受《中國報》訪問指出,家暴將使受害者嚴重形成偏差性人格,而目擊過暴力或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將會用相同方式去對待其他人,讓暴力問題循環。
她說,家暴有不同程度,只要受害者沒有反抗,家暴者的行為都不會被制止,導致一些家暴問題經歷幾十年,甚至衍生成命案。
她認為,天下父母都愛孩子,但當孩子做錯事時,應該和孩子講解做錯了什麼,但不是人身攻擊。
「摧毀一個人的句子包括賠錢貨、怪胎、不要說我是你母親、笨、後悔生下你、沒用、你是狗及替你感到丟臉等。」
她指出,孩子的性格就是父母態度的借鏡,然而當孩子受傷後,需要很長時間和各樣的技巧,最後讓他找回安全感,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健康的生活。
「改變孩子必須從改變父母開始,對此建議父母,生氣時勿謾罵和動手打人,否則只會讓孩子受傷、和孩子多溝通、當
不能自控時儘量離開家裡、生氣時深呼吸,讓呼吸放慢、手上繫上塑膠圈,情緒來時彈一下自己及內心數1至60的號碼,緩和心情。」
李凌利(中)也經常到學校分享講座。
*家暴受害者心裡狀況*
1.大男人主義,若不聽從指示就拳頭想向。
2.智商無能不想解釋,用暴力是一種快速解決問題的手段。
3.家族遺傳,小時後是受害者,延續同樣的方式,覺得暴力是被允許。
4.不能承受生活中的壓力、情商低,把家人當做出氣筒。
5.不善於用言語表達自己的痛苦,無意識用暴力來表達不滿
6.控制欲強、嚴重強迫症,用威脅和恐嚇控制另一方,不容易罷休直到對方妥協。
7.暴力是一種懦弱的偽裝,表面強勢內心是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
8.只會對比他弱的人下手或親人,對外人可能是好好先生。
9.性格扭曲,容易憤怒衝動,自控能力低,將問題怪罪他人。
10.性格偏執,心胸狹窄,記恨,疑心病。
11.暴力後內疚以討好來補償。好的時候很好,壞的時候就暴打。
12.酗酒後借酒壯膽,發泄不滿的情緒,之後以喝醉作為解釋。
13.賭博成癮十賭九輸,賭輸索取錢,若不給就使用暴力。
14.吸毒者,為滿足毒癮不斷向家人索取錢,不給就暴力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