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推嬰兒車還會乘搭手扶梯。(示意圖)
手扶梯爆裂卡住,零件亂飛,差點傷及一對母女的「真兇」,居然是嬰兒車?
根據《新明日報》的報道,上星期六位於」淡濱尼一「(Tampines One)購物中心內的一手扶梯的階梯無故坍塌爆裂,如果不是正在搭乘中的乘客按下緊急按鈕停止電梯的運行,四人和即將上手扶梯的一對母女可能都會受傷。
附近的商家表示,晚上9點左右電梯就發出 「咔咔」怪聲,然後就突然爆裂卡住。照片可以看到手扶梯最後幾階錯位捲起,嚴重變形,並且還有零件散落在四周。幸好正在搭電梯的乘客按緊急按鈕停下了電梯,當時沒有人受傷,維修人員也及時到現場檢查。
難以想像如果電梯上有人,這樣的爆裂情況會傷及多少人。(新明日報)
附近商家和公眾也告訴《新明日報》,這個電梯平時都沒問題,對事故的發生感到非常驚訝。
電梯在星期日還是維修狀態,維修人員在檢查扶梯階梯和邊緣。公眾需到另一尾端搭乘另一對扶梯上下樓。(新明日報)
商場經理 :閉路電視顯示可能是嬰兒車導致事故
電梯一向好好的,會突然無故發生事故?
淡濱尼一商場經理 Maggie Chua 今天在回復《海峽時報》詢問時表示,在看了閉路電視後發現,事故可能是因為嬰兒車所致。閉路電視顯示,事故發生在晚上9點40分,正有一個打開的嬰兒車在電扶梯上。她表示,「嬰兒車上的輪子可能會卡住電手扶梯階梯,導致階梯脫位,手扶梯為安全起見而自行『剎車』。」
消息一出,不少人覺得商場是想讓嬰兒車背鍋,趁搭客還沒有投訴或意圖索取賠償之前,先甩鍋到嬰兒車身上,真的是這樣嗎?當時在扶梯上的嬰兒車真的會導致這麼恐怖的事故發生嗎?嬰兒車以及推車類怎麼會導致電梯階梯變成那麼扭曲的錯位形狀?
建設局告訴大家,的確是可能的。
建設局去年12月召開記者會告訴媒體,截至到2018年11月,本地有超過6600台電動扶梯,從2017年到2018年有八起和嬰兒推車有關的事故,並解釋了嬰兒車和推車為什麼會導致手扶梯事故:
建設局解釋到,夾在運行中梯級間的推車輪會對階梯造成壓力,影響階梯無法順暢合上,可能導致梯級脫位,扶梯此時就須為安全起見停止運行,突然的暫停就會造成使用者往後摔倒(海峽時報)
所以,所有裝上輪子,並且需要卡在兩個階梯之間才能固定的手推車,都可能導致可怕的電梯事故。
不知道蟻粉有沒有注意到,建設局今年為加強宣導,規定扶梯業者張貼告示,提醒公眾乘搭電動扶梯注意事項:
而其中一項就包括了「使用購物小推車、手推嬰兒車、或行李箱的乘客,或是行動不便者,應該使用電梯。」 (注意,是用電梯,而不是手扶梯。)(建設局)
同時還專門推出推車類海報,提醒公眾帶嬰兒車或手推車上電動扶梯的潛在危險,散落一地的嬰兒用品看了叫人害怕:
而許多手扶梯平台上也會粘有 「禁止手推車」的貼紙,提醒公眾注意安全,涉事的手扶梯平台上同樣也粘有這樣的告示:
涉事電梯平台也貼了標識,明文規定購物推車、嬰兒車、嬰兒手推車及輪椅不能乘搭電動扶梯。(新明日報)
乘搭地鐵時細心的蟻粉也會發現,地鐵站里也會有廣播呼籲帶大件物品或手推車的乘客應當選擇電梯而不是手扶梯,但依然有不少推嬰兒車和手推車的公眾會選擇手扶梯。
多數電梯會有警告貼紙,但不少公眾視而不見。(新報)
「捨命用扶梯」是逼不得已
對安全標識視而不見,寧願冒著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危險也要搭手扶梯,只是圖個方便?有些人或許是這樣,不過一些是真的逼不得已·。不少需要使用嬰兒車和手推車的媽媽都在這條新聞的評論區大吐口苦水:
我本人在等了20分鐘後才搭到電梯。原因是因為那些健全又 「健康」的人(年輕人和40歲左右的人)即使看見我推著嬰兒車,另一隻手還抱著一個嬰兒,而且還比他們早到,依然會在電梯門開的時候衝進去。這經常發生,不僅只發生過一次。我不能說嬰兒車是事發原因或不要怪嬰兒車,但更要注意的應該是維修方面。以前發生過的多起「電梯吃鞋」事件,他們總是怪鞋,難道要光腳去購物商場嗎?
我曾去過一次,其中一個電梯在維修,另一個載滿了體格健全的人。我等了20分鐘後沒辦法只能搭手扶梯。在那之後我就不再敢帶著手推車去這個商場了。
如果體格健全的人能給嬰兒車、輪椅或虛弱老人讓路的話,這件事就不會發生。有些人真的沒辦法,只能選擇使用手扶梯。我說的不是賦予特權,而是要有公德心,要讓路。
要維修,也要自覺,更要有公德心
看來不少人都親身經歷過等電梯太久無果,只好搭手扶梯的經歷。建設局也曾呼籲體格健全者多用電動扶梯,騰出電梯空間,讓行動不便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