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 2~4 歲最為常見。當孩子犯了錯誤,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父母越吼孩子越差勁!用這五招管教孩子,簡單又有效,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
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駡時,
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
但是次數多後,他就習慣了
,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遊離的,
他根本沒有在聽,
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
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威脅的次數多了,也就沒有效了。
罵孩子的壞處是,他一緊張,
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
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
父母就白費唇舌了。
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
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
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
以後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
他以後也會繼續去吼你的孫子。
人都有好奇心,
越是聽不清楚的,越會注意去聽。
因此,要孩子注意聽你說話, 不必大聲吼,只要引起他的動機,
你越不要他聽見,他越會注意聽。
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
因為太小的孩子還不能說理,
當大人做給他看時,他便自然會學進去。
1、不要帶著負面情緒和孩子溝通
孩子犯了錯誤,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只是一味的指責、數落、抱怨,孩子可能並不會把你對他說的話聽進去,因為你的情緒遠遠覆蓋了你說話的內容。所以,孩子會更加不知所措或者更叛逆。
因為他在忙著和你的情緒對抗,根本沒有心思考慮接下來該如何改正。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因此在和孩子溝通時,儘量在控制好情緒之後再進行。
2、放下身段,同孩子做協商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小雅喜歡在桌子上爬上爬下,雖然有些危險,可小雅忙得是樂此不疲。姥姥擔心孩子摔著,哄呀、攔呀,各種手段都用了,孩子就是不下來,把她抱到一邊,孩子又會哭著跑過來爬桌子。
最後小雅媽媽說:「這個桌子面積小,爬上爬下不方便,咱們去客廳爬吧,我跟你一起爬,最先爬到終點的,有獎勵,怎麼樣?」小雅想了想,最後還是高高興興地接受了媽媽的建議,不再死守桌子了。
3、不要「威脅」孩子,給孩子講清緣由
「再不聽話,我把你獨自擱著」、「再哭,媽媽不要你了」、「你要再敢頂嘴,我就揍你」、「再亂跑,以後不帶你出來」......拿各種各樣的條件「威脅」孩子是很多家長的法寶,因為畏懼,孩子會有所收斂。但是,這些招數使用過頻,也就會失效。孩子們對此習以為常,不再懼怕父母的這些威脅恐嚇。
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做那些事,那些事有哪些壞處,孩子一無所知,他們只知道如果做了,就會失去什麼,卻不明白家長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
所以孩子做錯事,講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遠比你「威脅」孩子要好得多。
比如:孩子午休時間到了,你可以告訴他:「睡覺時間到了,媽媽再給你5分鐘,你準備一下啊。」
4、保持同理心,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當孩子相信父母和他是一夥的,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跟他說「不」,會拒絕他的一些要求時,孩子會更願意合作。
怎樣驗證自己對於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呢?
一定要有同理心。多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接納他的感受的,這個時候,父母再對孩子進行指導,多數孩子是會聽進去的。
不要急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教訓孩子。情緒控制是個很難的事情,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在他不夠冷靜的時候,我們用溫暖的眼神和他交流,不要說那些傷害他的話,然後等他情緒平復後,再和他進行就事論事,這樣孩子樂意接收。
5、當你覺察到自己正變得憤怒時,趕快叫停
當你發現自己腦海中全都是關於孩子的負面評價,內心深處憤怒的小火苗蹭蹭亂竄的時候,你可以深呼吸,不要採取任何行動或做任何決定。
如果你覺得自己要開始發飆怒吼了,請趕緊叫停自己。你可以嘗試著遠離孩子,去外面轉一圈,也可以把自己獨自一人關到房間裡,不和任何人說話,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傳染給家人,防止事態惡化......
當你試著去理解孩子,而不是去改變孩子的時候,你會發現,不用吼叫,孩子一樣可以聽話。
孩子,因父母而成長。父母,因孩子而智慧。
父母若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就不能剝奪了孩子履行責任的機會。
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並承擔後果,
從而達到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目的。
只有這樣才能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