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box 是我的夢想,YouTube 是我的舞台

@ 2019-04-11

2019-04-08 07:00:00 2034022

2034022

收藏

【00後來了】00後Beatboxer蕭善文,我的舞台在網絡

周刊專題

故事從一台iPad mini開始。

蕭善文在小學四年級時,以考取好成績為由要求換取獎勵iPad mini一台,從此常常關在房裡。3年後的某一天,他突然跑來跟媽媽說,有位中國綜藝節目導演邀請他去上節目,表演Beatbox(節奏口技)。

「嚇,我才知道原來兒子有個YouTube頻道,當天花了一整個晚上看他的影片,一直看到清晨5點啊!」回想當時,媽媽傅邽菁還是非常激動。

00後YouTuber兼Beatboxer蕭善文當時獲得中國綜藝節目《了不起的孩子》的導演越洋邀約。那是份肯定,他已經頗有成績,透過網絡獲得國外關注。

現在他14歲,正值瘋狂發育期,身高拉長,也開始愛打扮,配戴隱形眼鏡。4年前他開設YouTube頻道SIMON TV(https://bit.ly/2VgJwoM),目前訂閱人數累計5萬3753人。打開他的影片頁面一直往下刷,就像他的成長史,一開始還只是一臉稚嫩,戴著黑框眼鏡的小男孩,連聲音都還沒變。

時下近來越來越多90後成為YouTuber,製作生活片段、抖音、翻唱(Cover)、惡整(Prank)、挑戰(Challenge)或者開箱(介紹新產品)影片。YouTuber已漸漸被00後列為夢想,事實上他們也不遑多讓,有者訂閱人數已經突破60萬人。

蕭善文的YouTube影片主打Beatbox。自從小學四年級有了一台iPad mini,他瀏覽YouTube接觸到Beatbox,然後跟著影片自學打Beatbox,後來更錄製教學影片,上傳至自己的頻道。一個10歲的小孩就那麼不膽怯地對著鏡頭,自己主持、教學、剪輯、後制,然後分享。「一開始技術也不好,我只是玩玩放上網。」

他不定時推出影片,沒有時間壓力。通常,片子拍好,他花3到4小時剪輯,包括間中常分心在屋裡走來走去。「其實拍攝很簡單,剪輯也不難,最難的是想新點子。」拍攝剪輯不是無師自通,而是真的不難,沒什麼好學的。

動畫片《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 Wreck-It Ralph 2)中有一句話,「網路守則第一條:不要去看留言」。網絡使用者都知道,酸民的留言常常充滿殺傷力。對此,年紀小小的蕭善文早有準備,從來不理會下方的留言。他的心態是「不管拍什麼影片,給人罵也是很正常的。」他深知網絡生態,也完全適應其中。

媽媽傅邽菁回想,兒子開始玩起Beatbox時,家人只覺得他好像一直在噴口水,很吵又很煩,所以都趕他上樓。結果,蕭善文僅憑一台iPad學打Beatbox、拍攝影片、剪輯、上傳,不知不覺累積知名度。當中國綜藝節目《了不起的孩子》邀約,她才知道兒子在自己的平台默默耕耘一段時間。

當時,她放下工作陪蕭善文去中國錄製節目。看到兒子表演毫不怯場,贏得全場掌聲,她驕傲又感動。

適當管制,互相尊重

00後被稱為「網絡原住民」,許多家長都為孩子沉迷網絡煩惱不已,看他們成天對著手機看人家比手劃腳(其實是抖音),或是玩遊戲(有可能是《王者榮耀》)。然而,像蕭善文這樣悄悄透過網絡平台自行「出道」的也大有人在。他現在常受邀上節目、接商演,身分其實和童星差不多。

對待網紅兒子,傅邽菁有一套方法,家長或許可以借鏡。雖然孩子在網絡上有他們的世界,但還是得適當管制,關鍵是溝通和尊重。母子倆約法三章,蕭善文功課做好了,課餘時間才可以玩Beatbox。學業成績中等不要緊,重要的是有一定知識和常識。她常提醒蕭善文,就算未來要當全職Beatboxer,合約總該會看吧?

當兒子的也尊重母親。小小年紀就開始接演出賺錢,蕭善文交給媽媽管。每當有節目或活動找上門,他會向媽媽報告,再依自己的時間和意願安排。賺到的錢,媽媽用來幫補兩位姐姐大學學費,剩下一點留給他。當然,媽媽教育子女互相照應,囑咐兩位姐姐將來也要扶持弟弟完成學業。

傅邽菁從事銷售工作,常聽顧客分享孩子叛逆,親子出現嚴重代溝。她發現,孩子管得越嚴反彈越大,家長反而應該多聽孩子怎麼說,讓孩子嘗試說服自己,理解他們的想法。好比,做父母的不會使用臉書、Instagram和YouTube,她就向孩子請教,才能了解孩子的世界,和他們溝通。

從前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都是專業人士,她認為,其實不當醫生、律師也一樣可以成功。她總說,從孩子身上也學到很多。比如,蕭善文當時受邀中國錄製節目,誠心說服家人讓他去國外看一看。傅邽菁想,這反而是孩子教她不要放棄難得機會。

「Beatbox是我的夢想,YouTube是我的舞台」

「不過還是希望媽媽不要管太多啦。」蕭善文還是忍不住說,例如晚上打球後通常會和朋友續攤喝茶,一定會遲點回家嘛。他的表哥也是YouTuber,有時跟表哥一起出門,和其他「同行」相聚,漸漸開始留意自己的形象。他正在轉少男階段,開始打扮,視小時候呆呆的造型為「黑」歷史。

不過,蕭善文清楚知道,比起外在形象,最重要的還是內容。他視Beatbox為夢想,YouTube是他的舞台,他知道要發想更多新點子來呈獻Beatbox。

其實在他的頻道里,點閱率最高的是他惡整一家人吃韓國辣麵的影片,觀賞次數突破100萬。時下流行惡整影片,點閱率都超高,然而蕭善文沒有因為這個甜頭而改換風格去製作惡整影片。就算要做流行的惡整、翻唱,他也會結合Beatbox。像是,他曾邀請爸爸蕭壽發入鏡,由爸爸翻唱《我們不一樣》,他Beatbox伴奏。

蕭善文對Beatbox的熱愛,他也說不出原因。他的偶像是日本的Show Go和中國的張澤。「我喜歡看他們的影片,看他們去哪裡比賽,那份堅持,看了會莫名感動。」

兩個世代的差異

蕭善文與父母也不是沒有世代差異。訪談中請他們想想,桌上有杯飲料,他們會怎麼拍照上傳社交軟體,又會寫下什麼文字?

傅邽菁先說話,「為什麼要拍一杯飲料?沒有意思,那不是活的東西。如果是我,我會捧著飲料拍一張。」蕭善文搶過話,說媽媽的圖說一定又長又仔細。

媽媽不甘示弱,開始刷臉書,找齣兒子一系列看不到正臉,只有背影,而且人身占圖片面積不大的照片。「吶,都看不到臉的,再不然就是只拍半張臉,而且寫的文字我都讀不懂,還以為他失戀了!」

蕭善文呵呵一笑,那些都是時下流行的擺拍,文字也是些有feel(感覺)的歌詞啊。至於一開始請他設想的那杯飲料,他大概只會發布在Instagram罷了,24小時即逝。

單是社交媒體就辯了好久。不過,有什麼問題呢?不過是媽媽的帖子更為日常,貼近生活,兒子的講求感覺。說到底,只是使用習慣不同罷了。

後記:活在網絡世界的世代

70後老師陳燕萍做了實驗,請學生回家對父母說,「爸爸媽媽,你下半輩子靠我了!」學生回報,父母要他們「你不要開玩笑,你照顧好自己就好了。」

陳燕萍語重心長,「不應該是這樣的,家長應該說『好,我相信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否則,孩子真的會以為照顧好自己就夠了。」這種態度似乎延伸到學業成績上,她發現近來學生對成績要求越來越不高。

這是老師的觀察,與讀著這篇專題的家長和00後學生共勉。

而我作為90後,努力從00後受訪者身上找出世代不同,大概就是網絡。70後到成年了才使用網絡,90後從小學開始,00後則是從小到大不離網絡。這不是他們的錯,只是出生時代背景不同罷了。然後,00後用得爐火純青,善用網絡自學、吸收養分自我升值、自我表現。

這是00後年輕人在這個時代養成的習慣,有什麼不妥?

作者 : 白慧琪(報道)、蔡添華(攝影)

文章來源 : 星洲日報 2019-04-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