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經從頭部經背部、腿後方直到小腳趾,是人體最主要的一條陽經,是御外界風寒的一個天然屏障,也是人體最大的的排毒、排濕通道。
人體三大排毒通道為:大便、小便和汗液,其中小便排毒最為重要,。
人可以不排便、不排汗十天甚至更久,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如果二三天不小便,生命就危險了。
膀胱經主管汗液和尿液排泄,所以膀胱經對身體非常重要。
人體後背正中間為督脈,中間脊椎骨旁開1.5寸到3寸都是膀胱經所經,它的循行走向是從頭到足,共67個穴位。
今天和大家分享膀胱經上幾個重要又常用的穴位
一、睛明穴:
是膀胱經的起始穴,做眼保健操第一個就是按揉睛明穴,可以緩解眼睛疲勞。
經常按摩可以很好的預防近視眼和眼部疲勞。
二、天柱穴:
天柱穴在脖頸子後方進髮際0.5處,揉的時候不用多想,揉到酸痛點就行了。
揉天柱穴可明目醒神、降血壓、防治頸椎病、感冒。
三、背俞穴:
膀胱經在後背有許多俞穴,俞就是通道的意思,都位於脊椎旁開1.5寸。
臟腑的問題都會反應在各自的俞穴上,通過俞穴可治相應的疾病
如:咳嗽可以取肺俞穴,胃痛就按胃俞、心血管病配厥陰俞。越是經久難癒的病,俞穴就越顯效。特別是五臟(心肝脾肺腎)的疾病往往可以找俞穴治。
1、肺俞:
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胸熱、氣短、咳嗽等症,在肺俞和膻中穴都有反應
2、心俞:
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
若有結節伴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
3、肝俞:
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
局部皮膚隆起多有頭暈、失眠、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之症。
4、脾俞
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主治脾虛,伴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等。
5、腎俞
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血尿、腰痛、浮腫、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如果找不准這些穴位的位置,也沒關係,可以用手點按,哪個穴位敏感就可以多刺激哪個穴位,刺激的方法可以按摩、拔罐、針灸,還有刮痧。
比如:心裡堵悶的時候,輕輕刮痧,通常在厥陰俞附近會出現黑紫痧
可以根據身體感覺找穴位,當腰痛時愛用手頂住的部位,就是腎俞穴附近。
四、八髎穴。
八髎穴其實是一組穴位,分別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邊4個,右邊4個,共8個,通常叫八髎,主要在褲腰的下緣和尾骨尖中間這一段旁開2-3厘米處。
主治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
五、委中穴。
中醫有個口訣叫「腰背委中求」,腰有問題,背有問題,腰酸背疼找委中,所以有些人說腰肌勞損,腰酸了,你點按委中都會得到即時的緩解。
另外,小便紅黃,味道重,每天用力按揉委中穴(合土穴)20分鐘,配合多喝白開水,即改善症狀。
六、承山穴。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緣,找的時候,要把腳後跟翹起來,這樣,小腿肚子上會形成一個窩兒,這個穴位就在這個窩兒裡。主治腰痛、坐骨神經痛、痔瘡等
七、崑崙穴
足太陽膀胱經之經穴。
崑崙穴位於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崑崙穴主治後頭痛,項強,目眩;腰骶疼痛,足踝腫痛;癲癇;滯產。
特別是頸椎疼痛和落枕的現象,每天按揉崑崙穴(經火穴)30分鐘,3至5天症狀即可緩解。
八、束骨穴
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輸穴。
束骨穴在蹠區,為第5蹠趾關節的近端,赤白肉際處。
穴位速取法:側坐,在足小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第五蹠趾關節)後方掌背交界線處可觸及一凹陷,即是本穴。
束骨穴的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等頭部疾患;癲狂;腰腿痛。
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有祛風清熱的功效,可通便、防痔瘡。
九、至陰穴:
是膀胱經最末端一個穴位。位於小腳趾旁邊。
艾灸至陰穴可正胎位。
白帶多而發黃,每天按揉至陰穴可改善症狀。
因此經常疏通膀胱經可排毒、排濕、通經活絡,從而達到養顏美容、強身健體,防治多種慢性病和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