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為什麼這麼想睡覺?廣州市中醫醫院綜合同德門診針灸科主治中醫師鄭婕博士解釋,我們往往在春季會出現春困、乏力、舊病復發等,這是因為春季肝火旺之故,身體陽氣一旦充足就會自動衝擊潛藏了一冬的病灶。所以春季最好要堅持艾灸肝經穴位來養生保健。
自己能給自己艾灸嗎?鄭醫生稱,完全可以的。除了直接灸難以控制溫度之外,其他幾種艾灸方法都可以使用——
一、直接灸
直接手持艾條對準穴位熏灸。手持艾條沒有隔物,艾灸的效果更好,缺點是不方便,費時費力,易燙傷。
直接灸雖效果好,但溫度難控制且易燙傷
二,間接灸
將艾柱與皮膚之間襯隔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附子餅不易找到,較少使用。隔姜灸適用於寒症,隔鹽灸主要用於神闕穴。在人的肚臍,古代常用於強身健體。隔蒜灸多用於未潰之化膿性腫塊,對肺系疾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
隔姜灸是其中一種方法
三、艾條灸
用特製的艾條在穴位皮膚上燻烤或溫熨的施灸方法。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
四、溫灸器灸
即是利用特製的施灸的器械來作用於被灸部位,常用的有溫灸盒、溫灸筒、溫灸棒。優點是固定在身上更加方便。
鄭醫生稱,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艾灸工具有以下幾種:
純銅艾灸棒。有小號、中號、大號三種型號,小號銅棒適合做面部美容時使用,中號和大號銅棒適合身體等部位艾灸;
隨身灸盒。可以分為不銹鋼的或木製的。一般來說,不銹鋼的操作更簡便,適用部位更多,一般自己就可以操作,不需要別人輔助,對取穴準確度要求不高,安全性稍強,但是火力小,效果弱。木製或竹製灸盒就剛好相反,雖然沒那麼方便,取穴要求更準確,有時需要別人協助操作,安全性稍差。
溫筒灸。常用的有平面式和圓錐式兩種,平面式適用於較大面積的灸治,圓錐式作為小面積的點灸用。
五、辨清體質再艾灸
艾灸雖是很好的養生手段,但艾灸的適合人群是有講究的,若選用不當,非但沒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鄧聰指出,艾灸主要適合於寒性體質或是感受寒邪而導致的病痛,表現為火力不足、畏寒怕冷、手足冰涼、易疲勞、精神不振、筋骨關節疼痛僵硬、痛經、月經延後等。
但艾灸不適合陰虛體質的人群,表現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大便乾結、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等。陰虛不能製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施艾相當於火上澆油,反而傷身。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艾灸。
幾個適合日常艾灸的保健穴位:
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有調理氣血、培元固本的功效。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或肚臍和胸骨下端連接線的中點。主治消化系統疾病,長期艾灸有補益後天脾胃的作用。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可日常保健防病。
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的中點,外踝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肌肉較鼓起的地方。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有化痰、減肥、消脂等作用。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即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注意事項
1、懸灸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溫灸器灸,施灸部位15-20分鐘。
2、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
3、在頭、面、胸、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適當大些。
4、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適當大些、灸時可以適當久些;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時間宜短。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空腹、過飽時不宜灸。
6、孕婦不宜灸腰骶部和腹部。
7、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艾灸要注意溫度,且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疤痕。
8、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或糖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來源: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