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中意的馬齒莧 竟然有這麼大作用

@ 2019-04-07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西遊記》第86回,師徒四人救下一樵夫,隨後樵夫特地奉上一頓《野菜宴》答謝哥兒幾個。其中「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聽著就讓人垂涎三尺,看來吳承恩不止是文學家,吃上也很講究,身為淮安人,自是要讓中意的名菜流傳於名作。而馬齒莧卻也不愧當此殊榮,《本草圖經》中說它「又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能得如此造化,占全五行,可見能耐不小。

資料圖:馬齒莧。

馬齒莧的好 古籍內外全知曉

馬齒莧在全國不論南方北方到處都有,隨便找個田間地頭都能採到。去郊外踏青可以采一些回來嘗鮮。最常見的做法是涼拌馬齒莧,將新鮮的馬齒莧洗凈後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用清水清洗後,切成小段,澆上蒜泥,倒入醬油,淋芝麻油,拌勻後即可食用。涼拌馬齒莧碧綠清香,新鮮可口。

與其他多數植物相比,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馬齒莧,算得上是用了「大篇幅」。說它「用汁治緊唇面 ,解馬汗、射工毒,塗之瘥」、「作膏,塗濕癬、白禿、杖瘡」、「煮粥,止痢及疳痢,治腹痛」等等,說得明白些,其實就是馬齒莧用途多,好處不少。

例如,馬齒莧性寒涼,能夠清除心、肝、肺和大腸之熱;入肝經,可以涼血、降肝火;又可明目、降血脂,古籍中明確提到,「服之長年不白」,例如不少人年紀輕輕就長白頭髮,多數是由於血熱,肝火太升,上沖頭頂引起的。所以對付「少白頭」,吃馬齒莧,效果更直接。

此外,李時珍又說它「其性耐久難燥,故有長命之稱」。到了如今,也有不少人將馬齒莧稱為長壽菜,而它也確實名副其實——國外研究顯示,馬齒莧含有很高的歐米茄3脂肪酸,這是對於人體非常重要的脂肪酸,它可以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防治心血管疾病。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作用實際上就是促進肝臟的功能,使脂肪得到正常的分解代謝。

同時,馬齒莧還能治療一部分皮膚病。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馬齒莧的味 上下千年忘不了

當代作家汪曾祺在《故鄉的食物》中提起馬齒莧,並不用談其益處,只需提起「祖母每於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乾,過年時做餡包包子」,而自己「有時從她的盤子裡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隨後還要提一句馬齒莧那有些微妙的酸味,幾句話就足夠令人食指大動。

但汪曾祺在文章中又說「馬齒莧現在很少有人吃,古代這是相當重要的菜蔬」,這句話恐怕只說對了一半。先有唐時杜甫作詩,「苦苣刺如針,馬齒葉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沒在中園。」幾句話勾勒出田園風光,後有吳承恩將馬齒莧端上師徒四人的餐桌,一道野味從唐代吃到明朝,確實足見古人對馬齒莧青眼有加。

而哪怕到了現在,能夠品嘗到馬齒莧美味的,也不止是會吃又善吃的「汪曾祺們」,淮陰一代,馬齒莧包子仍是市民們在春季里還會「囤貨「的美味。

特別提示

馬齒莧性寒涼滑利,食用時,需循序漸進。

馬路邊的馬齒莧不要采,因為很容易受汽車尾氣和殺蟲劑污染。

最好采郊外新鮮的、光澤亮的野菜。

採回來的馬齒莧要先用清水泡2小時以上,以求安全衛生。

馬齒莧等野菜都不宜多吃,尤其是年老體弱和胃寒的人不適合。孕婦,尤其是有習慣性流產者,應禁止食用馬齒莧。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