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看舌頭!3個食物要少吃,按3個穴位,濕氣沒了一身輕鬆!

@ 2019-04-04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氣,可謂是現代人健康的頭號大敵,在我們身邊,10個人當中估計有7、8個體內都有濕邪潛伏。中醫認為,"濕邪"是"六淫"之一。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濕氣就容易入侵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怎麼知道自己有濕氣呢?可以從以下方法進行自查:

1、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舌苔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2、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濕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徵。體內有濕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3、消化效果: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不佳、飯量下降、不成形等。因而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得表現。

4、小便及婦女帶下,而且大便也會表現得比較稀:濕卸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濕"。小便渾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徵都相對經典。

5、看頭部

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會伴隨發熱、怕冷風、流清鼻涕等表濕症。

3個方法幫你祛濕健脾,一身輕鬆!

按穴位

1. 關元穴

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

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健脾祛濕,並且對於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 解溪穴

位置: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該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經經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後還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

3. 神闕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也就是肚臍眼兒。

人體七大先天穴位之一,先天穴位就是人體能和外界溝通能量的穴位,可以吸收好的能量,也會被病邪所入侵的,所以中醫是反對穿露臍裝的。同時神闕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食療法

方名:薏米陳水鴨

材料:水鴨半隻、薏米50克、陳皮15克、蓮子25克、山藥20克、姜3片、鹽適量。

做法:

1、水鴨洗淨斬塊,汆燙後洗淨備用;蓮子洗淨去芯;山藥去皮,洗淨浸泡;薏米、陳皮沖洗備用;

2、鍋中加適量清水,放入薑片和所有食材,大火燒開,轉小火煮2小時;

3、出鍋前加鹽調味即可享用。

健康功效:

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清熱排膿、美白促代謝等功效;

陳皮具有健脾和胃、行氣寬中、降逆化痰的功效;

山藥則具有健脾益胃、滋腎益精、降糖降脂、延年益壽的功效。

外養法

方名:見下方

材料:茯苓+龍涎香+艾絨+薏苡仁+赤小豆等10餘種材料臻製而成,源於《合劑局方》的八正散一方而成,後經明代工藝傳承至今。

用法:成品於晚上貼於神闕穴,早上一揭,約8小時即可,方便易吸收。

功效:針對濕氣重引起的小肚子大、油光滿面、寒性虛胖、失眠多夢;脾胃虛弱引起的神疲乏力、小便不利;女性宮寒引起的經期不適等。

有濕氣的人要少吃3類食物!

1、甜食

甘甜的食品,或者一些澱粉多的食品,雖然對於一般人來說,是有益健康的。但是對於痰濕體質的人來說,是會加重濕氣的食品。因為中醫認為,甘甜食物健脾,脾生濕,健脾多了,就會加重體內濕氣,因此要少吃。

2、肥膩食品

因為這類食品不容易消化,還傷脾胃,吃多了也會加重體內濕氣,最好少吃。

3、寒涼食品

中醫認為,寒涼傷脾。寒涼的食物吃多了,就會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弱,從而生出濕來。現代有些人認為,一些蔬菜,生吃營養不會被破壞,更有益人體吸收,但是生蔬菜也屬於寒涼食品,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導致人們痰濕體質的出現。

【提醒】我是康駿朋醫生,本文是科普文,不代表醫生診療意見。身體不適,請及時就近到正規醫院就診,遵照醫囑,規範治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