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上腹隱痛竟變成了癌,小心膽囊結石也會惹上大麻煩!

@ 2019-04-02

...

膽囊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過程隱匿,侵襲力強,預後較差,是癌症患者一個不小的「麻煩」。

十年前的膽囊小問題變成了大麻煩

六十二歲的王先生,早在十年前就出現反覆上腹隱痛不適,一直都當作胃病來醫治,服用多少胃藥都不管用。後來,在醫院做肝膽超聲檢查才發現了原因——膽囊多髮結石伴有慢性膽囊炎。當時,醫生建議服用消炎利膽片等藥物,服藥後的王先生很快大有好轉。

期間,醫生曾多次建議王先生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摘除病變膽囊。但是,王先生認為,這不過是一個無關大礙的老毛病,而且手術還會「大傷元氣」。因此,王先生拒絕了手術。

去年10月份,王先生的腹疼症狀加重,同時出現醬油色小便。經過系統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醫生髮現王先生膽囊長出一個腫瘤,並侵犯相鄰的肝臟和膽總管,考慮為膽囊癌肝轉移並梗阻性黃疸。在醫生的建議下,王先生馬上辦了住院手續,實施了手術,切除了病變的膽囊及相鄰的右半肝。目前,手術恢復後的王先生剛剛結束了6個療程的輔助化療。

本來是一個小手術,最終變成了住院費用翻四倍、術後要化療、預後不確定的大手術。那麼,小小膽囊結石為什麼會變成膽囊癌呢?如果當初聽從醫生的建議切除膽囊,是不是可以避免將小問題變成大麻煩呢?

如何發現是否患有膽囊結石?

...

老百姓一提到「膽」,第一反應就是膽囊。其實對於人體的整個膽道系統而言,膽囊僅僅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器官,但卻有著大作用。它就像是水系中的一個水庫,收集儲存肝臟不間斷產生的膽汁(類似「水系中的水」),並進行濃縮,進食後通過神經反射將膽汁排出進入腸道,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謂膽囊結石,是膽汁內的某些成分在膽囊內沉積下來,形成泥沙或石頭樣的東西。其成分可分為膽固醇性結石、膽色素性結石和混合性結石。膽囊結石的成因非常複雜,目前醫學上有多種理論試圖來解釋膽囊結石的成因,但都不是十分完美。

對部分膽囊結石的患者來說,可能一直沒有症狀,僅僅是在體檢的時候,通過超聲檢查發現膽囊結石,醫學上稱為「無症狀膽囊結石」,有的患者會有劇烈腹疼、發熱等表現,臨床上稱為「膽絞痛、急性膽囊炎」,另一部分患者可能通過膽囊管掉到膽總管中,導致膽管梗阻,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或「急性胰腺炎」,還有更多的膽囊結石患者只是有上腹隱痛不適等表現,這些人往往會當作胃病來治,等到治療效果不佳的時候再進一步檢查,發現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

這些膽囊結石均需手術治療

...

不少患者對膽囊結石與膽囊癌的關係不甚了解。其實,膽囊癌占膽道系統腫瘤的2/3,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其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膽囊結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外科唐啟彬副主任醫師指出,約85%的膽囊癌患者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結石患者患膽囊癌的風險是無膽囊結石人群的13.7倍。

關於膽囊結石的治療,由於膽囊結石分有症狀膽囊結石與無症狀膽囊結石,因此,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唐啟彬建議採取膽囊切除術。

(1)有症狀的膽囊結石,不論單髮結石或多髮結石,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2)無症狀的膽囊結石,具有以下情況之一者,建議手術切除膽囊:單髮結石,直徑超過3厘米;多髮結石,具有結石脫落入膽總管下段引發膽源性胰腺炎的風險;合併瓷化膽囊;合併糖尿病;影像學檢查提示膽囊壁顯著增厚,不排除膽囊癌變;影像學檢查提示合併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直徑小於3厘米的單髮結石,雖無症狀及影像學檢查無膽囊壁顯著增厚,但如果伴有膽囊癌家族史、患者年齡超過50歲、合併多年糖尿病史,建議手術切除膽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