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死】關於死亡這回事……從宗教解析殯葬禮儀 - 活力

@ 2019-03-31

【面對生死】關於死亡這回事……從宗教解析殯葬禮儀

焦點

每個宗教信仰對人死後的去處有不同詮釋,殯葬儀式也不盡相同,但最終各宗教對死亡的觀點又是否會殊途同歸?

大馬生死特展邀請了國內五大宗教團體代表同台暢談,《從宗教解析殯葬禮儀》談死亡這回事。

報道:本刊 張露華

攝影:本報 黃安健

道教代表:嚴家建道長

佛教代表:覺誠法師

基督教代表:周建基牧師

天主教代表:黃大華神父

伊斯蘭教代表:廖勇鋒

人死後去哪裡?能否重來?

嚴:道教觀點,人死後魂魄會在七七四十九天後消失在陽間,之後去到另一個空間──黃泉。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後就去地獄接受懲罰,在刑罰滿了之後就會去陰曹地府,所以道教主張為亡者做超度法事,把受苦的亡魂超度到南宮,好讓他們可以重生為人。

周:基督教對死亡看法建立在根本信念。人死後靈魂會離開身體,會去到不同空間,如屬於上帝的就去上帝那裡,如不屬於上帝就去地獄。靈魂是無法與活著的人有聯繫,也不能享用所供奉的東西。

覺:佛教主張老病死生,就如吃了瓜果的種子丟到土裡後會長出樹來,繼續延續生命,所以佛教稱為往生,不是死亡。

佛教相信有來生,死亡就是人生畢業,而今生的成績單是自己填上去的,平時所做的事情就是成績單。死亡,只是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旅行,平時要提起正念,那?往生得也很自在,不會害怕死亡。

黃:天主教徒相信,人死後就進入永生,靈魂會離開肉體;死亡也不是生命的毀滅,只是生命的改變。人最後有4件事情等待著面對,分別是死亡、宣判、天堂及地獄。

死亡,就是靈魂與肉體分開,另一個生命的開始,不確定的是時間、地點及死法。宣判,是根據一個人的善行與罪惡,來判決你是去天堂還是無止境痛苦的地獄。

廖:伊斯蘭教對死亡的觀點是,凡是生命都會嘗試死的滋味,視乎自己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日子。真主在創造人時就注入靈魂,生命結束靈魂就會離開身體,所以在活著時就要做善報及懺悔,為迎接死亡做好準備,等待被召回到真主身邊的一天。

我們相信後世,人死後就是驛站,等待後世的審判,所以活著時候就要做善功,無論是天生有障礙或缺陷,都要等待真主的感召,不可放棄。

結論:活在當下做善事最重要,復活不是生命重來,而是另一個生命的誕生,活在當下是決定死後的去處。

可以談談各宗教的死亡殯葬禮俗做法嗎?

嚴:很多人以為華人葬禮都是與道教有關,其實不然,華人傳統葬禮分為習俗與宗教,但人們往往都把兩者混淆了,如在棺木上放傘或陪葬品,那是習俗,不是道教儀式。做七,也是傳統習俗,不是宗教儀式。

習俗可以有但不應太執著,很多時候因為執著而導致家人鬧翻。道教的殯葬禮儀主要是拜懺、超度,道士只是中介引渡亡魂到南宮,所以道士只是主持法事。在做法事時,家屬都會質疑到底是否靈驗,亡者得以被超度,這要看個人造化。

法事上的一些儀式如誦經、拜懺,生人在做這些儀式時也同時得以懺悔。

周:基督徒都知道死後回去哪裡而不會感到害怕,所以基督徒葬禮是為活人而做,而不是為死者而做,相比之下基督徒的葬禮是簡單但不缺嚴肅,注重唱詩、分享,以安慰及鼓勵活著的人。

覺:佛教的葬禮並不虛榮、鋪張,但基於華人過去5000年的傳統習俗,葬禮要燒大房子、紙人、汽車給先人,這都是後人的一種想像,希望先人死後能夠享受一切,總之不要過度迷信。

佛教是一個自覺宗教,最重要的是生前做好事,好好過日子,在生時活得有意義,往生也不怕,所以最好在生時就安排好後事,讓家人不起爭執。生者也不要在葬禮上不斷哭,好好說話,讓往生者安心離開,不要留下大家脫離的緣分,要誦經為亡者祈福,讓亡者與生者都各有所歸。

廖:伊斯蘭葬禮是簡約快速,讓死者儘快入土為安。我們也不允許哭哭啼啼,因為這令人失去意志,情緒失控而哀怨真主安排的一切,無法接受無常死亡的發生。這時雖然死者靈魂已經離開身體,但還是可以聽到,所以生人要勇敢接受死亡,可以傷心,但不要牽動其他人情緒。

伊斯蘭信徒的葬禮是節儉的,生下來時不帶任何東西,親人只需為死者凈身,用白布包裹下葬,不需要任何貢品,不浪費資源。同時,為了避免亡者屍體轉變,必須儘快入土為安。

若亡者是穆斯林,而至親是不同信仰,至親還是可以為死者做最後的處理,如凈身或與亡者告別,送亡者最後一程。

黃:人死後,教徒們會去聖堂告訴我們,給亡者辦告別禮。出殯當天會做彌撒,我們會特別為亡者祈禱,生者也通過祈禱讓亡者脫離痛苦。在告別禮上,親友為亡者舉棺時不要背對著棺木,要尊重亡者。

出殯後,也可以繼續為亡者祈禱,彌撒,以示對亡者的尊重,也提醒生人要把握及珍惜身邊的人,孝順父母及好好陪伴家人。

除了儀式之外,各宗教如何幫助生者減低喪親哀傷或解開心結?

周:除了儀式之外,親人去世所留下的結,來不及說再見,都會令生人遺憾終生,因此哀傷輔導是非常需要,不論哪一個宗教。基督教是缺乏這一塊,希望以後各宗教在這方面能夠做得更好。

嚴:一些母親在懷孕期間流產,母親會有愧疚感。但在道教觀點來看,若因為自然造化成不了你的孩子也無可奈何,而且胎兒不算人,懷孕3個月形與神具備才算人,這也符合科學邏輯,所以也不需太過愧疚。

廖:在伊斯蘭,若胎兒超過3個月已成形,會舉行完整的殯葬儀式,包括取名字與埋葬,我們可以為先走的孩子誦經、做善事。

【殯葬禮儀師】為亡者圓滿生命做最後一件事

葬禮,殯葬儀式,都有既定的模式,不同宗教、籍貫雖然會有不同的儀式,但殊途同歸的都是以規格化儀式進行。

也曾經見過一些家庭,在親人去世後,因為對葬禮安排有不同意見,最終在葬禮上鬧得不歡而散,這樣的葬禮,亡者能夠走得安心嗎?

近年來,殯儀業走向專業化,除了為遺體化妝的入殮師之外,還有一個叫做殯葬禮儀師,打點靈堂布置、葬禮儀式,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喪親家屬沒有遺憾的辦理好一場葬禮。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陳勇豐,年紀輕輕的他從事禮儀師工作已經4年了,很多人都不明白他的工作是什麼,為什麼要選擇進入這個行業。

他認為,人,出生後就是「死路一條」,死亡在東方社會是很忌諱的事情,但在一些國家喪禮並不是可怕的事情,反之會如辦嘉年華的方式來舉行。如墨西哥就有一個亡靈節,玻利維亞會把骷髏當作吉祥物佩戴,印尼蘇拉威西鎮3年一次的凈屍節「馬聶聶」,把亡故的親人屍體帶回家同住,儀式充滿歡愉氣氛。

「其實,禮儀師的工作,就是幫喪親家屬為亡者圓滿生命最後一件事,按照家屬的要求為亡者準備個性化的喪禮,從中緩和家屬的悲痛。」

按要求辦個性化喪禮,可緩和家屬悲痛

他表示,很多人在親人離世的當下都崩潰而不知所措,有的因為迷信或各種禁忌,不懂得處理,令人感到悲痛。

他記得有一次半夜接到電話,孩子說媽媽去世了。當他連夜趕到家屬的屋子時,亡者還臉朝地躺在地上,家屬沒有人敢移動,因為家人對死亡不了解與迷失,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以致日後留下了遺憾。

「印象深刻的一個個案,一位媽媽剛剛過世,孩子問可以再陪媽媽一夜嗎?我說當然可以,我們也需要做一些安排,明天早上再回來處理。我吩咐他把冷氣調大,向警局報備等等,讓他們可以安下心來。」

「另一個個案,爺爺在醫院去世了,孩子把他帶回家,什麼也不做,就讓他躺在他最愛坐的椅子上,泡了他愛喝的咖啡,讓所有子孫們與他作最後的聚會,談談說說,一個小時後才開始安排後事。」

陳勇豐說,死亡並不急,親人離世後,不一定要刻不容緩的為親人辦理後事,或者親人還有些事或心愿未完成的,可以緩一緩。

「你只要讓我們知道你還想要為亡者做些什麼事情,我們一定會盡力幫你完成。作為禮儀師,需要更多耐心與同理心去陪伴喪親家屬,打造一個安詳的地方讓他們面對死亡,甚至與亡者遺體有互動,以後回想起也不會有遺憾。」

他解釋,或許有些人不理解為何要為亡者辦個性化葬禮,認為是殯葬業者行銷。其實,個性化葬禮是要展現喪禮主角個性,讓來弔唁或追思的人來到時,感覺與亡者有所連接,進而擁抱哀傷,面對死亡。

他主張,葬禮不要讓人隨便安排,我們的殯葬文化是包容死亡,如果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人緬懷亡者,把失落轉換成思念,對家屬有療愈作用,讓他們可以在陪伴中面對哀傷,不至於在哀傷里留下遺憾。

「我辦理過一個小女孩的個性化葬禮,她只有4歲大。我國很少家長會為小孩子辦喪禮,認為不要白頭人送黑頭人。小女孩的父母想讓女兒在家,一個最安心的地方度過最後的時間,但公公婆婆反對。聽了他們的心愿後,我跟同事盡力幫助完成他們心愿,把靈堂布置成如小女孩的房間,讓父母及親友可以在安詳環境中陪伴小女孩。」

他說,殯葬業要有溫度,死亡結束的只是生命,而非關係,還可以留下記憶讓親人有所連接,尤其是對還未準備好要道別的人,為亡者好好辦一場葬禮,將可以轉化哀傷為懷念,讓愛繼續成為力量。

「殯葬業並不是一種只完成任務的工作,個性化葬禮也不是要很大的排場,要花很多錢去辦。反之可以排除一些儀式,展現亡者的個性,讓到來的人感受到這是為亡者而辦的葬禮。當然我們不了解亡者,所以家屬一定要參與。也不要害怕與亡者接觸,可以幫亡者梳頭或塗上她最愛的口紅,這是家人為亡者送上最後心意。」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想好自己想要的個性化葬禮,甚至與身邊的親人分享,或許就是給自己的最後一份禮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