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里位於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手三里長於經絡病的治療,因為它的針刺感應相當強烈,勝於曲池,臨床經常用於治療急性落枕和腰扭傷。《針灸甲乙經》上面有記載:腸腹時寒,腰痛不得臥,手三里主之。還有《通弦指要賦》也記載了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這些詩歌也都是記載了手三里用來治療肌肉急性扭傷的一些記錄,我們再臨床上經常是用手按揉手三里然後讓病人活動疼痛的部位,越疼痛越用力的去按揉,這樣子能把痙攣的肌肉放鬆開,達到治病的療效。
臨床上還有一些報導是關於手三里治療肩周炎的案例,肩周炎指的是肩關節廣泛性的疼痛,活動不利,關節黏連,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多數肩周炎患者的患側手三里穴有明顯的壓痛,故在此針刺、艾灸、穴位注射、學位點按都有治療作用。
高式國老先生對手三里的認識更到位:天氣者,鼻司呼吸,採太空之氣也。地氣者,口納飲食,取水穀之氣也。人氣者,一為先天元氣,一為後天七情變化之氣,及飲食補助之氣。天樞上下,即天樞穴位之上下之處,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腹部有病,三里統能治之。《針灸大成》言: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又言:肚腹三里留。皆不專指足三里。只揣針灸諸穴名義,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經病也。
上面那段的話意思是之前我們都一直認為古人說的「肚腹三里留」講的是足三里,其實不是,真正的「三里」,有可能還包括手三里,《針灸大成*席弘賦》雲: 「肩上連臍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等等歌訣,據以推廣,手三里穴治臍上,膈上連及肩背等疾,足三里可治膈下,臍下、小腹、胯膝諸病。兩個「三里」分工取治,有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異。
臨床上手三里的穴位的作用也是極其廣泛的,處理治療落枕及扭傷,還可以用來治療牙痛,頜痛,痄腮、胃痛、腹瀉、高血壓、上肢麻痺、酸痛、癱瘓。
鄭氏醫集裡面是這麼認識手三里的的,因為手三里的針感特別強烈,所以用來治療小兒麻痺、癱瘓或肌肉萎縮,知覺遲鈍的首選穴。配臂臑做「穴位埋線」治療上肢麻痺和肌肉萎縮等。近代已將其作為治療高血壓、淋巴結核等病的常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