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亞航東尼接管馬航事件】東尼出面開腔回應了!

@ 2019-03-27

(吉隆坡27日訊)亞航聯合創辦人兼集團首席執行員丹斯里東尼費南德斯說,他沒有興趣接管馬航,並相信馬航可以重生。

他接受新加坡亞洲新聞台訪問時說:「馬航有很棒的人,而且是一個很好的品牌......我認為它可以轉虧為盈。」東尼認為關閉馬航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想法,反而應該努力讓它重生。不過,他表示,他對有關政府或重新探討亞航與馬航控制股東互換股權的建議不感興趣針對坊間猜測政府會否重新探討亞航與馬航控制股東互換股權的建議,東尼表示,他對,因為目前亞航的重點是擴展到數字業務。他說:「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們要擴大數字業務,數字業務是航空公司的下一個成長催化劑。」

他表示,亞航已制定開發數字平台的計劃,提供金融服務和東協內部物流服務。「亞馬遜(Amazon)最初是銷售書籍,現在他們正在銷售雲空間......我們正在探討數字業務。」東尼強調,亞航已制定開發數字平台的計劃,提供金融服務和東協區域的物流服務。 他說:「亞馬遜開始是銷售書籍,現在他們正在銷售雲空間......我們正在探討數字業務。」

2011年,國庫控股與東尼旗下的Tune Air私人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國庫控股以當時上市的馬航20%股權,換取亞航的10%股權,以協同兩家本地航空公司及減少競爭。不過,這一交易因馬航員工擔心失業,在職工會向有關方面施壓後,最終於2012年告吹。閱讀更多~馬航財政赤字損失「數目被曝光了」!馬來西亞航空(馬航)或完成了重組計劃的大部分準則,但這國家航空似乎錯過了其最終目標,即在2017年年底前重新掛牌上市。

《透視大馬》探悉,根據該航空提呈公司委員會(CCM)的報告中顯示,馬航在過去2年的財政赤字持續擴大。馬航在2015年將虧損拉低至4億3886萬令吉。但在2017年,虧損再次擴大至8億1210萬令吉。截止2017年12月31日,該航空負債為40億8600萬令吉,至於資產則為39億令吉4300億令吉。馬航非流動負債是10億7800萬令吉,非流動資產則為18億3700萬令吉。身為馬航股東的國家主權基金——國庫控股(Khazanah)於2014年注資60億令吉,以拯救這家國家航空公司。

無論如何,馬航的財務狀況自1990年就處於動盪,政府也曾於2014年注資174億令吉以拯救有關公司。商人達祖丁在1994年從向政府購入馬航的32%股權,有關貸款是來自數家關聯公司,以籌足17億9000萬令吉完成收購。馬航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蒙受損失,在2000/2001年財政年,馬航的財政赤字高達4億1700萬令吉。政府最終在2001年以每股8令吉的價位購入所有馬航股份,而當時達祖丁僅以每股3.68令吉購入馬航股份。馬航2001/2002年財政年報告顯示,其虧損從4億1700萬令吉擴大至8億3600萬令吉。馬航隨後進行資產重組計劃,以減輕航空公司資產。有關重組計劃令馬航轉虧為盈,惟其注重於商業部分,而非營運,導致航空公司受石油價格高漲拖累。

依德利斯的「轉虧為盈計劃1」,成功將馬航轉虧為盈,在2007年獲得8億5300萬令吉收益。(檔案照:透視大馬)馬航2005年再次面臨財務赤字,虧損達13億令吉。首相署前部長依德利斯被委任為首席執行員以執行「轉虧為盈計劃1」。儘管有關計劃不受看好,尤其在削減航線、減低營運成本及出售資產來提高收益的做法,但這成功將馬航轉虧為盈,在2007年獲得8億5300萬令吉收益。依德利斯隨後為馬航準備「轉虧為盈計劃2」,以為最壞及最好的情況做好準備。他於2009年因被委為部長而離職。馬航於2011年再次因石油價格高企及不善經營而面臨虧損,金額更高達25億2000萬令吉。隨後馬航由東姑阿茲米爾掌舵。2013年,馬航在阿末佐哈里的領導下,虧損額從4億令吉擴大至12億令吉。

面對廉價航空的競爭和MH370及MH17的雙重打擊,使致這國際航空在20年來仍無法站穩腳步。2014年重組計劃完成了哪些?國庫控股於2014年在檢視馬航的營運後,宣布12項重點的重組計劃,並注資60億令吉,以協助國家航空重整旗鼓。重組計劃放眼與2017年年底成功將馬航轉虧為盈。惟,值得關注的是,馬航在2017年的虧損額持續擴大。重組計劃將馬航從大馬股票交易所下市,其營運、資產及負債將轉移至新馬航(MAB)。國庫控股聲稱耗資14億令吉為馬航下市,但部分報告指有關下市或耗資達16億令吉。新馬航於2015年9月1日正式營運。由國庫控股注資的過半或全部資金已投入新馬航,並沿用至今。馬來西亞航空集團(Malaysia Aviation Group)隨後在2016年正式成立。在有關計劃下,新馬航順理成章專注於區域網絡,並透過強大的Oneworld的航班聯盟及代碼共享,馬航在期間削減數條航線,尤其是連結歐洲的航線。有鑒於馬航與其他航空公司的代碼共享,馬航與阿聯航空公司的合作,為該航空公司提供了30個新目的地,其中包括杜拜及歐洲。

馬來西亞航空集團(Malaysia Aviation Group)隨後在2016年正式成立。(檔案圖:透視大馬)同時,馬航也將位於梳邦再也的業務整合至吉隆坡國際機場南部支援區。重組計劃還包括16億令吉的權力轉移。馬航的人力也減至1萬4000人,即從舊馬航削減高達30%(6000人)的人力。同時,給予被裁員的6000名職員重新培訓和安頓也納入計劃當中,也因此設立企業重新培訓中心。?根據知情人士消息指出,低量的維護、修理及營運服務(MRO)及租賃協議會對馬航造成虧損。新馬航理應根據市場常規和基準,重組及重談供應商及其他合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合約中,有哪些已經重彈或終止。在第一季度更新的馬航重組計劃中,時任首席執行員穆勒曾指出,節省成本及重談供應商合約是扭轉虧損的主要因素。「新航空集團鑑定有效節省成本的舉措,其中包括數10家子公司。重點在於和供應商重談毫無競爭力的合同。而在結構化過程中,大多數供應商關係會在未來數個月內重新整頓,以減少供應商數量,並整合採購,以獲得更好的折扣。」該航空公司更與Brahim’s有限公司簽訂了新的餐飲協議。Brahim’s有限公司近期在大馬股票交易所被列為PN17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原需從馬航收取的7400萬令吉已被註銷。在2015年馬來西亞航空(行政)法令下,也完成計劃中成立航空委員會及立法的重點項目。另外,馬航的掌舵人也值得關注。新馬航成立後曾撤換3名掌舵人。開始有穆勒領導,再到彼特貝魯,再到目前掌舵馬航的依茲漢依斯邁。2018年,鑒於馬航的財政赤字,其是否應由政府持續擁有再次成為公共課題。

馬航的財務問題也同時拖累國庫控股財務狀況。國庫控股於2018年首次面臨虧損,稅前損失達63億令吉。取消最低投資、降低股息收入和更高減值都是導致國庫控股利潤減少的原因。

國庫控股2018年的減值達73億令吉,其中一半來自於維持馬航。馬航於今年3月1日發文告指出,該公司年度虧損較去年同期略低,主要受到多個因素影響,其中包括2018年下半年的機師短缺問題。而馬航今年的盈利也將受到激烈的競爭,供過於求及燃料和外匯波動的影響。不過,有關航空公司並未公開其財務狀況。在檢視所有重點後,問題仍圍繞在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馬航持續虧損,而無法成功轉虧為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