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4日訊)國立大學(UKM)民族研究所教授拿督張國祥堅持主張我國不需多源流學校,應仿效新加坡只推崇單一語言源流學校。
他認為,我國在1969年513事件後,是最合適實行單一源流學校的時機,但當時只著重經濟發展,理應需關注教育領域以能更團結,但現今則無法落實單一源流學校。「多源流學校沒必要存在,就如新加坡屬多元種族,但該國只保留一種教育制度;我國人民不團結,是因學校四分五裂,政府不能責怪人民,這是我們種下的成果。」他說,我國缺乏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政治抱負,後者在新國獨立後果敢宣布關閉華校,拒絕多源流學校,我國卻不敢這樣做。
張國祥接受《馬來西亞前鋒報星期刊》訪問時,分析國民小學人數及教育素質下降問題,這樣指出。他說,國小學生人數日益下降,這情況自2000年已出現,主要是華社開始把孩子轉移到母語學校受教育。
「這當中也關係到中國自1989年改革開放,逐步發展為世界經濟強國,帶動華語地位日漸重要,促使華社把孩子送到母語學校就讀,國民學校學生人數也因而逐年減少。」他續說,除了華裔父母選擇母語學校,其他族群如峇峇及娘惹,也選擇將後裔送到母語學校就讀;非馬來人家長不選擇送孩子到國民小校,主要是國小過於伊斯蘭化,且趨向宗教學校。「實際上,國民小校仍維持貫徹國家教育制度使命,不偏向任何種族及組織。」張國祥指出,穆斯林家長摒棄國民小學 ,選擇把孩子送至宗教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讀,因他們認為國小的學術和素質已下降,甚至對國小老師產生缺乏專注教學文化和表現具素質的印象,華裔家長也有同感。他說,根據研究,近年有大批人士因被迫擔任教師,而且有者當老師或教授因想更快致富。「有些老師甚至選擇做生意如投身冼車、駕駛中心或直銷業。這是因為教師低薪(嗎)?這顯示他們已缺乏當老師的興趣。」張國祥續說,前朝政府期望通過推行《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將國民學校打造為全民的首選,但他坦言,目前未預見前朝政府或現任政府在這方面做出努力。他促請希盟政府,若有失誤之處,須承認錯誤及加以改善,否則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也阻礙國家發展。前教育總監丹斯里阿都嘉化認為,目前情況無法做到推崇單一源流學校的願景,唯有天若各造覺悟只有教育才能團結全民時,有望實現此目標。「在國家建設中,難以接受多源流學校,所以早期只是把單一源流學校視為暫時性,但若要真正做到牢固的團結,我確實支持推崇單一源流學校。」詢及若推行單一源流學校是否已經很遲時,阿都嘉化說,以前曾提過此事,但這需要有政治意願。
此外,阿都嘉化認為,短期內難以實行《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倡議,即把國民小校打造為全民首選學校的目標,這因現今學生過於追求考取「A」成績,及校長忙碌校外事務,缺乏充裕時間履行校長職責。「現今學生求學只想著考試及格,若沒有充分善用從學習與教學(PdP)中所貫徹的學習模式,即使考取全A成績也無意義。」他認為,國小依然受歡迎,它屬國家團結的根基,須以正面方法改善,包括校方領導層需履行職責,並舉例校長需確保老師進入課室授課及老師是否表現具素質。
網民評論
網民評論
網民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