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4日訊)國立大學(UKM)民族研究所教授拿督張國祥堅持主張我國不需多源流學校,應仿效新加坡只推崇單一語言源流學校。
他認為,我國在1969年513事件後,是最合適實行單一源流學校的時機,但當時只著重經濟發展,理應需關注教育領域以能更團結,但現今則無法落實單一源流學校。
「多源流學校沒必要存在,就如新加坡屬多元種族,但該國只保留一種教育制度;我國人民不團結,是因學校四分五裂,政府不能責怪人民,這是我們種下的成果。」
他說,我國缺乏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政治抱負,後者在新國獨立後果敢宣布關閉華校,拒絕多源流學校,我國卻不敢這樣做。
張國祥接受《馬來西亞前鋒報星期刊》訪問時,分析國民小學人數及教育素質下降問題,這樣指出。
他說,國小學生人數日益下降,這情況自2000年已出現,主要是華社開始把孩子轉移到母語學校受教育。
「這當中也關係到中國自1989年改革開放,逐步發展為世界經濟強國,帶動華語地位日漸重要,促使華社把孩子送到母語學校就讀,國民學校學生人數也因而逐年減少。」
他續說,除了華裔父母選擇母語學校,其他族群如峇峇及娘惹,也選擇將後裔送到母語學校就讀;非馬來人家長不選擇送孩子到國民小校,主要是國小過於伊斯蘭化,且趨向宗教學校。
「實際上,國民小校仍維持貫徹國家教育制度使命,不偏向任何種族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