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飲食文化中的「為什麼」

@ 2019-03-09

有不少去日本旅遊的人會對日本飲食中的一些嘗試和習慣打起問號,今天就來為大家解答下一些。讓大家更了解日本的飲食文化。

「在居酒屋中,服務員送上小菜,我沒有點,也要付錢?!!」

去過日本居酒屋的小夥伴,可能會注意到店家會為每個人上一缽小菜,大家都一樣。可能是一小塊豆腐料理,可能是醃制花枝,可能是小沙拉。

你沒有點,但店家會上。這叫'お通し'。日本居酒屋的小菜,沒有選擇性,而且通常是強制性的。聽說有些餐廳的小菜是可以拒絕的,但大多數餐廳在入座時可能會告訴你,每個人都會有一道'お通し'。(有的餐廳會寫在菜單上,不會特別告知)這份小菜不會太貴,大概就跟菜單上低價位的菜肴一樣。一般居酒屋的お通し大約都是一人300~500日元上下。也有會免費提供。

大部分會一人一缽,但也有的居酒屋會一桌上一大盤(這種情況通常都是上一盤毛豆)。金額不大,但是沒去過居酒屋的朋友可能不熟悉這樣的制度,小菜端上來時,不要緊張地告訴服務生,我沒有點這道菜;結帳時發現金額跟自己算的有出入,也不要疑惑,很有可能是「お通し」。

「吃不完的食物可以外帶嗎?」

日本人出外吃飯,很少'打包'。不像國內,吃宴席、吃喜酒,吃不完的丟點可惜,總會叫服務生包一包等會兒帶回家。

其實日本有些餐廳還是有提供'打包'的服務,但是也有很多餐廳基於'衛生問題'拒絕客人打包,更多的是日本人自身並不習慣打包。

這裡有很多原因,不外乎是衛生問題,日本人也不太習慣吃'隔夜飯'。(他們帶便當都是媽媽早上起個大早來現煮)

甚至還有日本人覺得打包很丟臉,這算是很奇特的一個理由了。

「為什麼日本人吃拉麵都要發出聲音?」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有聽過。即便你不知道詳細原因,應該也聽過'吃拉麵發出聲音越大,表示面越好吃。吃面發出聲音並非不文雅的表現'這個說法。

到底為什麼吃面要發出聲音呢?是為了老闆知道面很好吃,大家都是故意發出簌簌簌的聲音嗎?

其實,剛端上桌的拉麵,熱騰騰的,直接往嘴裡送是很燙的,所以夾起一口吹一吹後,當你往嘴裡送的同時,一邊吸一邊呼氣有助於散熱。

所以,其實會發出那種聲音是自然反應,而不是'刻意'發出聲響。

「喝味噌湯為什麼沒有湯匙?」

在中國的時候喝湯,店家都會準備勺子,可到了日本'奇怪,日本人喝湯不用湯匙的?'

其實吃拉麵什麼的,日本人當然還是用湯匙。可是喝味噌湯,他們還真的不用湯匙。於是朋友就會接著問'不用湯匙怎么喝湯啊?'

答案是,用筷子。

標準的味噌湯喝法就是,把蓋子打開來後,用筷子攪拌,伴開味噌,然後一邊用筷子輔助、一邊喝。

對我們習慣用湯匙喝湯的中國人來說,一開始可能會有點難以接受,但其實習慣了之後你會發現,這樣真的滿容易喝的,反而用筷子更容易夾起湯里的海帶、洋蔥、蘿蔔絲等料。

「為什麼在日本餐廳吃飯,端上來的水都會加冰塊,連冬天也不例外?」

這其實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冰水比較好喝'。因為日本跟中國不太一樣,水龍頭轉開來的水直接喝,不像我們還要煮沸。而日本人總覺得自來水生喝有個味道,冰過就沒有。所以餐廳會在水中加冰塊,有些日本人在家則習慣水壺裝滿水後放冰箱,涼涼的喝。

另外,還有一點,日本人認為常溫的開水,不冷不熱的,端給客人'很失禮',好像不知道放外面放多久的感覺。要嘛就是端冰涼涼的水,要嘛就是奉上熱呼呼的熱茶。

還有一點,日本人並沒有'喝冰水會身體虛'的觀念。國內女生生理期避吃冰、喝冰涼飲料,生病感冒也不吃冰的,日本人卻沒有這種觀念,他們認為冰水跟生理期以及感冒是毫無相關的。所以他們一年四季、任何時候都可以喝冰水。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