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電影劇照
整理/張佳婧
《2001太空漫遊》電影劇照
《2001太空漫遊》
1968年上映,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改編自亞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美國本土票房5700萬美元。
作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式起點,《2001太空漫遊》如夢如畫的運鏡、太空歌劇般氣勢磅礴的古典配樂、忠於史實而又先鋒的人類文明演進史,堪稱電影史上的視聽「聖經」。為打造出庫布里克想要的真實效果,本片開創了前投影視覺特效技術。通過在攝影機前方放置一面呈45度角的單面鏡,與攝影機呈90度角的投影機放映的背景畫面得以被反射給演員和背景幕,攝影機於是將演員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併納入鏡中。片中人猿學習使用工具畫面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場景都是以這種特效技術創造的傑作。本片問世後,這項技術開始被普遍應用,直到90年代才逐漸被綠屏系統取代。
《大白鯊》電影劇照
《大白鯊》
1975年上映,導演史蒂文·史匹柏,改編自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說,全球票房4.7億美元。
作為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億的影片,《大白鯊》的橫空出世為史匹柏帶來了口碑和收入的雙豐收,它甚至間接導致美國沿海地區旅遊業績下滑,其驚悚恐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而片中讓觀眾聞風喪膽的鯊魚其實是用仿生道具做成的機器鯊魚,它們能夠較為逼真地模仿鯊魚的真實動作。水下拍攝過程由六台水下攝影機全程跟蹤完成,各種殘肢斷臂則全部依靠電影特技和模型道具。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為恐怖電影的子類型,特別是驚悚風格建立了模板,也可以直接說開創了驚悚片的新時代。
《大白鯊》更為後來的導演提供了「複製」的養分,並由此掀起了大銀幕上動物攻擊人類的狂潮,《殺人鯨》《大灰熊》《死亡之喉》《食人魚來襲》《大鱷魚》《凶獸出籠》《食人猛虎鯊》《活活生吞》等作品紛紛出爐。
《星球大戰》電影劇照
《星球大戰》
1977年上映,導演兼編劇喬治·盧卡斯,全球票房9.2億美元。
作為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電影的開端,在電腦特效尚未成熟的時期,《星球大戰》依靠模型和攝影技術,打造出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更撼動了人們對電影特效乃至電影本身的觀念。盧卡斯在劇本設定階段就聘用動畫師拉爾夫·麥考恩繪製了各種各樣的概念設定圖,可謂行業中的第一例。為了這部電影的特效製作,盧卡斯在加州的一個廠房裡建立了「工業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下簡稱ILM),一切從零開始。盧卡斯曾說:「從1975年ILM創立開始,可以說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電影發展史,起源和進展主要就是由『工業光魔』推動的。」史匹柏則說:「喬治讓我們夢想成真。」
《異形》工作照
《異形》
1979年上映,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編劇兼視覺設計丹·歐班農,全球票房1億美元。
作為科幻恐怖片的代表作,外星人的形象是《異形》最大的亮點,這依賴於該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技術遺產——物理特效。即使在如今CG泛濫的大片時代,也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意識到物理特性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價值。
斯科特在瑞士超現實主義藝術家H.R.吉格的生殖性插畫中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異形形象,並結合利用物理特效製作的異形皇后、爆體異形等模型以及穿有特製外套的替身演員進行拍攝,使得電影中的生物形象精緻逼真,極具恐怖美學的獨特風格。在錄製小異形破膛而出的場景時,演員們對四散飛濺的血漿毫無心理準備,特別是扮演蘭伯特的維羅尼卡·卡特賴,受到驚嚇的她栽倒在地、歇斯底里,這一幕可謂恐怖片史上的著名場面。可以說,吉格在《異形》中創造的那隻致命怪獸將一股新的生命力注入了恐怖怪獸類型,從而復興了整個怪獸電影,更直接導致了《怪形》《鐵血戰士》等一大批戲仿作品的誕生。
《終結者2》電影劇照
《終結者2》
1991年上映,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特效團隊斯坦·溫斯頓工作室(Stan Winston Studio,下簡稱SWS)、ILM公司等,全球票房5億美元。
作為影史上第一部製作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終結者2》完美結合了傳統模型與CG技術,也可謂電影特效由模型向CG轉變的分水嶺。本片的反派——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終結者就是這兩種技術的產物。舉例而言,在T-1000將手指變成細長的金屬錐刺的一幕中,整個動畫過程實際上有三個「關鍵幀」。SWS團隊負責製作三個短、中、長的金屬指尖模型,讓演員依次戴上進行拍攝,而ILM團隊負責在電腦中製作出三個狀態之間的變化過程。此片之後,卡梅隆和溫斯頓都深刻意識到數字特效的巨大潛力,隨後共同創建了全球首家全數字製作工作室Digital Domain,而正如卡梅隆所料,數位技術也逐漸成為特效製作的主流。此外,該片也將今天許多特效電影中必不可少的「動作捕捉」技術首次投入使用。
《鐵達尼號》工作照
《鐵達尼號》
1997年上映,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全球票房21.87億美元。
影史上最經典的災難、愛情片,沒有之一。傑克與羅絲在船頭擁吻的鏡頭被譽為永恆的經典,這一幕以及整部《鐵達尼號》的拍攝其實依靠的都是大量現實與虛擬的集合。以擁吻鏡頭為例,拍攝時使用了一個旋轉的升降梯,上面架設船頭的模型,男女主人公就在模型上進行表演,他們的身後則布滿了綠幕布,以便製作後期特效。至於沉船的部分,大部分拍攝都是在一個巨大的泳池中完成的,沉船的畫面是模型加上電腦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擬出來的。卡梅隆指導演員們對著綠螢幕進行表演,他們必須假想「鐵達尼號」在下沉,特技小組再將冰川的畫面合成。頭等艙進水時,為了拍出海水灌進艙室的場面,片場場景的頂部裝有三個用來儲水的貨櫃,只需將箱門打開,就能拍攝出所需要的大水漫灌的感覺。此外,整個探險隊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共12次潛入深海,因而開頭「鐵達尼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
《金剛》電影劇照
《金剛》
2005年上映,導演彼得·傑克遜,全球票房5.46億美元。
作為影史上最成功的怪獸之王,金剛從1933到2017年出現在了各類影視作品中,而這其中又以2005年的版本最為博採眾長。雖然此時數位技術已經日漸成熟,但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傑克遜仍然沿用了早期科幻冒險類電影常用的特技,即「微縮模型」和「場景搭建」。面部表情豐富的金剛、叢林中野蠻的暴龍、充滿幻想力的骷髏島乃至以假亂真的紐約城市街道,都是通過微縮的實體模型與後期數碼動畫特效結合的技術來實現的。此外,「動作捕捉」技術在《金剛》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拍攝過程中,金剛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穿著大量仿生設備,以便捕捉其運動中模仿大猩猩各部分肌肉組織的變化情況,並將兩者高度建立關係。此外,有52部攝像機同時捕捉瑟金斯的身體運動,20部攝像機捕捉瑟金斯的面部表情變化,並實時記錄偏差值,關鍵幀動畫與之同步進行,然後進行電腦合成,並通過數值輸入進行動作調整。「動作捕捉」技術的成熟使得金剛的模型與演員瑟金斯的表演完美結合,成功塑造出金剛這一既原始野性又複雜感性的形象。
《阿凡達》
2009年上映,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全球票房27.88億美元。
作為迄今為止全球票房的冠軍,《阿凡達》的成功極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先進的特效製作。大量全新的電影技術不僅讓觀眾感到「身臨其境」,也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阿凡達》的拍攝使用的是卡梅隆團隊自2000年研製開發的3D攝像機,即「Pace Fusion 3D數字攝影機」。區別於傳統技術,Fusion攝影機由兩個體積很小的高清數字攝像頭組成,它們可以自由地轉動、聚焦、調整彼此間的距離,工作原理類似於人眼。這套設備不僅能夠得到更具動感的立體視效,更使直接拍攝3D電影變成現實。2008年,中國引進了第一部3D電影《地心歷險記》,在內地只有139塊的3D螢幕拿下6300萬元人民幣的票房,由此可見當時內地市場對3D電影的認可接受度。而《阿凡達》的上映更是全面推翻了行業內部對3D技術的質疑,加速了世界範圍內3D電影與院線內3D螢幕的井噴。此外,可以「無中生有」的虛擬攝像機和升級版動作捕捉技術也為電影《阿凡達》添色不少。
《猩球崛起3》電影劇照
《猩球崛起3》
2017年上映,導演馬特·里夫斯,特效團隊維塔工作室,全球票房4億美元。
作為「動作捕捉」技術被應用得最爐火純青的電影,《猩球崛起3》中猿類細膩的表情讓人嘆為觀止。其中飾演猩猩凱撒的「動作捕捉第一人」安迪·瑟金斯(也是2005年版「金剛」的扮演者)的精湛演技更是影片的一大亮點。除了利用傳統的帶有標記的捕捉點來捕捉演員的身體和動作表情,《猩球崛起3》在後期製作渲染技術上的創新可謂把「動作捕捉」技術推向了頂峰。在《阿凡達》的基礎上,該影片開發了「臉部肌肉組織模擬技術」,同時將原有的皮膚和內部肌肉模擬軟體做了改進,以便增強面部表現,再利用整個系統,用動畫生成面部表演。除了面部表情的精細追求,電影里一共出現了幾百隻猩猩,每隻猩猩擁有500萬根毛髮,並同時根據環境的變化對毛髮做相應的處理。據維塔工作室視效總監安德斯·朗蘭茲所言,《猩球崛起3》的特效製作過程中,一共有1440個特效鏡頭,占據了整部電影95%的鏡頭量。共計998名工作人員參與了幕後製作,電腦CPU的處理耗費了1.9億個小時,摺合約5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