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衝脈。在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及跗內側動脈。主治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泄瀉,痢疾,腹脹,食不化,腳氣等。直刺0.6—1.2寸。
公孫穴
1)公孫。公孫,公之輩與孫之輩也,言穴內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係也。脾經物質五行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二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濕風氣,故名公孫。(衝脈為經脈之海,其特點是"主滲灌溪谷",其來源是位於人體重力場中心部的高溫區胞宮,故其氣血物質溫壓較高。而本穴位處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場的製約下,衝脈流行至公孫穴的物質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衝脈的體內經脈,故衝脈氣血出公孫穴後會急速氣化。
2)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其運行為橫向輸散脾胃二經,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穴。
3)衝脈足太陰之會。理同公孫穴名解。
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調理脾胃
1. 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脾胃腸腑病證;
2. 心煩,失眠,狂證等神誌病證;
3. 逆氣裡急,氣上沖心(奔豚氣)等衝脈病證。
直刺0.6—1.2寸。
1、配豐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嘔吐痰涎,眩暈不已。
2、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積的作用,主治飲食停滯,胃脘疼痛。
3、配束骨、八風,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