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人家說,「孩子沒得選父母」,意即嬰兒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出生在怎樣的家庭,有著怎麼樣的父母,都只能「認命」⋯⋯
當然,出生在皇室富貴門第的嬰兒,從小含著金湯匙出世,路人就會酸溜溜地說:「這就是所謂的『幸運精子』啊!」(註:股神巴菲特曾把「富二代」稱為幸運的精子,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財富,但都不是他們自己賺取的財富。)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新加坡公益機構曾製作一部影片《Gift》(禮物),故事情節頗令時下為人父母、子女者反思。
影片一開頭,是一名年輕人打開簡陋房子的大門。進門後,他就把一幅長輩的遺照「摔」在桌上,舉止看來不敬與傲慢。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這名叫林偉文的年輕人開始回憶自述:原來這是他自小和爸爸居住的房子。林父生前是名勞工,挨門逐戶到組屋收舊報紙、紙箱、派傳單維生。
當年只有8、9歲的偉文,總是穿著小背心,跟在爸爸後頭看他工作。偉文年紀小小,就覺得爸爸的工作很丟臉——每天穿著陳舊的汗衫撿舊紙箱,還要嬉皮笑臉向路人派傳單。
雖然爸爸很勤奮地工作,但比起同學的父親,偉文覺得自己的爸爸很窮,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大成就。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他也記得每個晚上,自己在做功課時,爸爸就會把白天賺到零錢攤在桌上。雖然爸爸會把幾張小額鈔票給他,說是零用錢,但轉頭就會對他說「交稅」,要他把部份錢塞進一個小塑膠桶中。
小偉文很無奈地問爸爸:「為什麼我們這麼窮?」林父很嚴肅地看著兒子反問:「誰說我們窮!?富有並非在於你擁有多少,而是在於你能付出多少。」
林父還表演了銅板戲法逗兒子,過後真誠地對他說:「每當你付出,你就會更加快樂。」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雖然爸爸這麼說,小偉文仍快樂不起來。他只看到爸爸窮困潦倒的人生,他不要以後像爸爸這樣生活。他認為要擺脫貧窮,只有用功讀書求上進,唯有這樣才能出人頭地。
立志脫貧的偉文發奮圖強,在完成高中學業後,憑著優異的成績,成功申請到美國一家大學的獎學金。
離家那天,爸爸塞了一個信封給偉文,說是給他到美國的生活費;但一臉不屑的偉文把信封還給爸爸,轉身就走了。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在美國完成學業的偉文,順利在當地找到工作,留下發展自己的事業。
林父偶爾會在過年過節撥越洋電話問他歸家日期,但偉文總以工作繁重、剛換新工作等藉口回拒,還長話短說就掛電話。
直到有一天,偉文接到電話,有人通知他爸爸病逝,須親人處理身後事。即使多不樂意回國,偉文這次都要回家一趟,辦理爸爸的後事。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辦完喪禮後,偉文回到家,把爸爸的遺照隨手一放,然後張望這間沒什麼改變的舊居。
他小時候和爸爸開心的合照,很珍貴地擺放在櫃前。他走進爸爸的房間,見到一個舊箱子,打開一看,裡面有一套爸爸生前收藏的小丑衣物,還有十多封指名寄給他的信件。
這些信是殘疾兒童福利機構寄給偉文的。他好奇拆開一看,原來是捐款給小朋友的感謝信。偉文覺得好奇,自己不曾捐款給這家機構,於是撥電詢問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循著寄信地址來到這所兒童中心,一名職員親切地歡迎偉文,還說有個人等他很久了。
偉文走進一間寫著「副處長」的辦公室,一名坐在輪椅的殘疾年輕人熱情地迎向他。後者向偉文致意,並說這中心的兒童將會永遠想念他的父親。
副處長表示,林父生前不但扮小丑逗行動不便的兒童開心,還會陪伴他們,說激勵的故事讓孩子找回自信。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行動不便的副處長,當年因健康問題很不開心和鬱悶,也不想上學。那時林父不斷地開解陪伴他、唸故事給他聽,還送了他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請相信:你將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就是這句話,讓年幼的副處長解開了心結,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最令偉文意想不到的是,爸爸常以他的名義捐款給這家中心。如今為了感激林父,中心打造了一個獎座交給偉文,以褒揚林父多年的義舉。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林偉文茫然若失地回到家中,慢慢回憶起爸爸的點點滴滴。從他辛勤工作的身影、掛在臉上知足的微笑,到爸爸生前告訴他的金玉良言,都不斷盤旋在腦海中:「富有並非在於你擁有多少,而是在於你能付出多少」、「每當你付出,你就會更加快樂」。
這麼多年來,一直埋怨爸爸貧窮的林偉文,悔恨地流下了眼淚。他帶著敬意把爸爸的遺照供上桌,深深地向他一鞠躬。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當年父親穿的小丑衣,如今穿在了偉文身上。這一次,輪到他來「子承父願」,把歡樂和希望帶給弱勢兒童。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一起來看看影片(來源:Youtube,如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