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大豆振興」,原來大豆有這麼多化身

@ 2019-03-01

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後,「大豆振興」成為熱門話題。實際上,大豆及其製品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食物之一,在生活中變化出的形態也是多種多樣,而且引發過多種爭論,比如豆腐腦到底是吃甜的還是吃鹹的?豆腐皮到底是油皮還是千張?不過爭來爭去,大家對於豆製品的喜愛不會減少。

來看看這一顆顆大豆到底有多神奇,可以變身成哪些食物?

南豆腐與北豆腐

豆腐的發明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老外或許只知「tofu」,而不知中國豆腐還分南北豆腐。

南豆腐色澤白,口感滑嫩,含水量較高,而北豆腐相對發黃,比較老,韌性較大。南北豆腐之差主要在於兩種工藝的不同,南豆腐用石膏作為凝固劑,北豆腐則用鹽滷作為凝固劑。鹽滷俗稱滷水、淡巴,是生產海鹽的副產品,能使蛋白質溶液凝結成凝膠。

臭豆腐

豆腐的變身還有許多,在湖南人的味覺里,有一種「臭」是深入靈魂、融化在血液里的,那就是臭豆腐。雖然現今臭豆腐已經登上「大雅之堂」,但是大家仍難忘小街小巷裡小攤上的味道。黑色的豆乾丟進滾燙的油鍋里,迅速起泡膨脹,過一會兒撈出來,稍許晾涼,把黑色的豆皮挑開,倒入調好的辣椒汁水,咬上一口,真是美味。

而腐乳也是發酵工藝下豆腐的另外一種化身,白白的小豆腐塊,經過黴菌的發酵,變得毛絨絨的,再加入辣椒、食鹽等調味料,浸泡數日,鮮美奇香。

豆腐花/豆腐腦

大豆用水泡脹,磨碎過濾出豆漿,降溫至90℃左右,再沖入凝固劑,靜置5至15分鐘,豆腐花就能製成。

豆腐花製作簡單,但是怎麼吃呢?這就引發了南北甜咸大討論,南方吃甜,北方吃咸。南方人最正宗的吃法是將一層白糖灑在熱乎細嫩的豆腐花上,待白糖細細融化,與豆腐花中的湯水融合,用勺子舀一口送進嘴裡,不用嚼,豆腐花慢慢融化,混合著白糖的清甜和豆腐花的濃香,滋味十分美妙。

在北方,豆腐花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豆腐腦」,這種北方的經典早餐,吃起來就是另一種講究了。通常要將調好的鹹鹵汁澆在豆腐腦上,再加入蝦皮、香菜、小蔥、鹹菜等作料,別有一番風味。不過,南方的四川、上海等地,也有吃咸豆腐花的習慣。據稱四川人還要加上點辣油,可以說是無辣不歡。

豆漿

在早晨的餐桌上,還有一樣與豆腐花爭寵的豆製品,它就是豆漿。相傳現磨豆漿是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淮南王劉安製作的,在其母患病期間,劉安每天用泡好的黃豆磨豆漿給母親喝,劉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豆漿漸漸在民間流行開來。

跟大豆有關的飲品,還有豆奶。豆奶一般需要工業上的研磨、萃取,相比於豆漿,製作難度增加,但口感更加細膩、順滑。

豆腐皮

豆腐皮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在豆漿煮沸之後表面形成天然油膜,「挑」起來晾乾成的豆腐皮,也叫「油皮」;一種是壓製成的豆腐皮,與豆腐乾近似,但較薄、稍干,也叫「千張」。而這兩種豆腐皮,在外觀、成分、口味、價格上都有所區別。

油皮在南方相對盛行,雲南石屏豆腐皮就是其中久負盛名的一種。《石屏縣誌》記載,豆腐皮還在清朝光緒年間被選為貢品。石屏豆腐皮以優質大豆為原料,經篩洗、脫皮、浸泡、製漿、煮漿、過濾、蒸漿、揭皮涼曬多個步驟,方能製成。其色澤金黃,油光發亮,味道鮮美,柔嫩爽口。

而千張是在特製工具內層層壓制,成品看起來猶如千百張疊加在一起,因此名為「千張」。在北方一些地區,千張也被稱為干豆腐,可以直接食用。

不要小瞧豆腐皮,它還具有偽裝性,比如素雞,以素仿葷,吃起來真有點雞肉的味道。素雞以千張作主料,捲成圓棍形,捆緊煮熟,呈暗紅色,所以在南方有些地區也叫「捆雞」。食用時,將素雞切片,既可以炒制,也可以串串燒烤,軟中有韌,味美醇香。

豆腐泡

豆腐泡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油豆腐」,顧名思義,就是豆腐油炸而成。將油鍋燒熱,豆腐坯下鍋,經高溫油炸,豆腐坯膨脹成泡狀。相比於豆腐可能會有生澀味,豆腐泡吃起來是滿口留香,而且無論是湯煮還是配菜,都可以與其他味道很好融合。尤其是在涮火鍋時,豆腐泡吸收了火鍋的湯汁,咬上一口,鮮香四溢,而且外皮還頗有嚼勁,口感甚佳。

腐竹

腐竹是竹嗎?並不是!腐竹其實來自豆漿,豆漿加熱煮沸後,經過一段時間保溫,表面形成一層薄膜。挑出後下垂呈枝條狀,再經乾燥而成,其形類似竹枝,因此稱為腐竹,也叫腐皮。

實際上,腐皮一詞由來已久,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曾記載腐皮的做法,與現代方法類似。腐竹的質量與顏色相關,色澤越淺,營養價值越高。福建三明清流嵩溪腐竹久負盛名,每片長八九寸,寬半寸余。食用腐竹時,需要先經水泡發,再進行烹制,可煮可燉可炒,清脆香甜。

豆豉

除了將大豆磨碎,製成各種豆製品外,大豆本身也可以成為美食,比如說豆豉。製作豆豉,需要先將大豆煮熟,再利用細菌發酵,分解大豆蛋白質,再加鹽、酒等調味料,最後晾曬製成。

豆豉歷史已是十分悠久,南北朝時期的農書《齊民要術》中,就載有製作豆豉的技法,而且被用作藥物。以後歷代食籍、藥籍均有關於豆豉的記述。現在豆豉主要被用作各種美食的佐料,蒸魚炒肉時,加上一點豆豉,就別提有多鮮美了。

醬油

現實中,還有一種幾乎餐餐必備的「豆製品」,或許大家沒太留意,這就是醬油。畢竟黃色的大豆變成深褐色的液體,略微超乎想像。

醬油也是古已有之,早在南宋年間的《山家清供》中,就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筍、魚、蝦的記載。同是南宋年間的《吳氏中饋錄》,也有用酒、醬油、芝麻油蒸螃蟹的記載。醬油獨特的醬香及甜味,是中國菜最主要的調味品之一。而在廣式白灼青菜的做法中,鮮嫩的青菜只許加入一些生抽,既保留蔬菜原香,又不寡淡。

大豆油

說到大豆做成的油,大家用得最多的應當是大豆油。平時所見的食用油,大豆油占絕大多數。大豆油從大豆壓榨提取而來,品質良好的大豆油呈淡黃色,清澈透明.且無沉澱物,無豆腥昧。大豆油對於我們,可謂立身之本級別的材料。想想吧,無論是煎炸烹炒,哪裡能少了它呢?如果沒有大豆,我們的生活會失掉多少的滋味?

關於大豆的化身,就先說到這兒,你還知道它的哪些做法或吃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