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不除,五臟皆病!老中醫分享:百歲文學巨匠楊絳的養生之道!

@ 2019-02-27

中醫說「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吃的食物的營養物質,通過脾胃的吸收,轉化為血液。

有的人說,血液的來源是造血幹細胞,其實,脾胃是造血幹細胞的物質基礎,就像是大河的來源是小溪,而雨水的聚集才形成小溪。

所以中醫說「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首先要從發病本源入手,脾胃入手。而危害脾胃健康的最大殺手則是——濕氣!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濕氣重的幾大表現:

1、睡眠夠了依舊睏倦

即使每天睡七八個小時,起床時還是會感覺渾身沒勁,沒有輕鬆感,要用很長時間才能清醒。

2、洗漱時也可以看舌苔

刷牙前我們可以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因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

舌苔白厚,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3、 臉上出現斑點

體內濕氣重,會影響新陳代謝的速度,導致體內的毒素無法排出來,黑色素就會在濕氣中沉澱,從而導致臉上的色斑加重。

如何趕走濕氣?老中醫結合百歲文學巨匠楊絳先生的養生秘籍,總結以下2種方式:

1、練習八段錦:楊絳先生的養生之道

做法:將口訣清晰地記在心裡。「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向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力氣,背後七顛百病消。 」

總結:當然了,八段錦的方法很好,但是對於我們上班族學生黨來說,早晨起床很困難,再則就是鍛煉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對於我們生活節奏快的人來說,並不是首選。

推薦指數:

2、朧稥華濕貼:非遺名方

方解:結合東漢時期張仲景《傷寒論》和唐朝孫思邈《千金方》這兩本醫書記載的祛濕方子,甄選九里香,龍涎香,人參,茯苓,花椒,藿香,香薷,八角茴香,艾絨,砂仁這些中藥草製成膏貼。

使用方法:每天取一個直接貼在肚臍眼上,晚上睡覺的時候貼上,隔天早上取下就可。

作用:該方距今已經傳承百年,歷史悠久,效果顯著。肚臍是人體的神闕穴,連接著身體的十二大經脈,通過貼敷肚臍,可將祛濕貼中的藥效通過肚臍傳輸到身體的十二經脈,將身體內淤積多年的濕氣徹底的逼出來,使得濕氣無處可藏,達到徹底祛濕的目的。

推薦指數:

生活小貼士:

1、輕微拉肚子,蒸個蘋果吃。

2、蘋果皮中含有大量鞣酸,具有收斂腸道的作用,能夠減少大便的水分,有利於止瀉。

3、蘋果裡的果膠加熱後,會分解成小分子,更容易吸附腸道中的細菌和毒素,將其排出體外。所以,普通腹瀉的人不妨試一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