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數到10,吃遍奧地利

@ 2019-02-14

說到歐洲最有代表性的菜系,您可能會首先想到法國菜、義大利菜和西班牙菜。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黑暗料理」英國菜與粗糙的德國菜。

說到奧地利菜,形象卻相對模糊,甚至可能會有人吐槽:「這麼個中歐小國,還談啥菜系?」

但在歷史上,奧地利可是同英法德俄等歐洲大國逐鹿中原的一方豪強。只是由於體制陳舊腐朽、未能跟上近代化步伐、多民族難以管理等原因,才逐漸落後於其他競爭對手,最終在一戰中土崩瓦解。

在奧地利的鼎盛時期,帝國飲食在歐洲大陸相當有影響力。「赤字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作為奧國公主,曾將豐富多彩的奧式糕點帶入法國;相應地,清湯等法式烹調技術,也傳至奧國,成為主流烹飪技法。

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來奧地利旅遊,最不容錯過的十大美食體驗~

Top 10,倒數開始!

No. 10 炸雞 Backhendl

您可能要問:大老遠去次奧地利,吃啥子炸雞嘛?

但炸雞確實是奧地利當下最有人氣的食品之一。傳統的維也納料理中,以維也納炸肉排為代表的油炸食品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飲食習慣流傳至今,依然長盛不衰。

不同於快餐化的美式或韓式炸雞,奧式炸雞是足以充當主菜的正式料理,可視為維也納炸肉排的「雞肉版」。

維也納料理成型之初,受到不少法式烹調的影響,因此藍帶雞肉卷之類的法式菜肴同樣很流行。

推薦店家:Bärenwirt

這座薩爾茨堡的老牌酒館建於1663年,標誌是一隻大狗熊。作為當地最有人氣的酒館之一,這裡深受年輕人與遊客的喜愛,常年人滿為患。

他家的炸雞被譽為「奧地利最美味的炸雞」,金黃酥脆的麵包糠外皮下,包裹著鮮嫩多汁的雞肉,搭配一杯沁涼入心的當地啤酒,便能理解炸雞何以能夠統治奧地利人的胃。

No. 9 維也納烤牛肉 Rostbraten

維也納式的烤牛肉,並非我們印象中用明火燒烤而成的大塊烤肉,而是更接近於老北京烤肉或日式鐵板燒之類的做法。

將牛排切成條狀後,先用燒得滾燙的鐵板炙烤至外熟里嫩,鎖住肉汁,再同醬汁、炸洋蔥與其他蔬菜一同上桌。

根據所用肉類與醬汁、配菜的區別,維也納烤肉有多種變化。甚至,除用肉類以外,還有用牛肝等內臟的做法。

推薦店家:Wiener Rathauskeller

這家建於1899年的老牌餐廳位於維也納市政廳,《奔跑吧兄弟》在奧地利特輯中亦曾來此拍攝節目。

Wiener Rathauskeller經營傳統維也納料理(Viennese cuisine),在這裡能品嘗到各色經典奧式美味。尤其是奧式烤肉,則更是店家力薦的招牌之作。

No. 8 莫扎特巧克力球 Mozartkugel

來奧地利旅遊,最經典的手信無疑是這小巧精緻的巧克力球了。由外而內,大致由黑巧克力、果仁糖奶油、開心果等若干層次組成。

您最熟悉的,可能是這種殷紅色、畫著莫扎特油畫像的「Mirabell」牌,但凡是賣奧地利旅遊商品的店裡幾乎都能買到。

但最正宗的,卻是這寶藍色的「Fürst」牌,這家建於1884年的薩爾茨堡糖果鋪率先研發出莫扎特球,以城市之光莫扎特來命名。(對,其實跟莫扎特沒什麼關係……)

莫扎特球走紅之後,遭到奧、德多家糖果廠商的仿製。為維護自己的始創權,Fürst多年來不斷提出訴訟,最終獲得「正宗薩爾茨堡莫扎特球」的商業標識。

推薦店家:Fürst

其實,Mirabell在Fürst的原始莫扎特球的基礎上作了不少改良,尤其是內部結構變得更複雜。加之持續贊助莫扎特基金會,幾乎成為莫扎特球的代名詞。

但如果親身來到薩爾茨堡旅遊,還是更推薦走一遭Fürst,感受最古典、最正宗莫扎特球的風味。

No. 7 啤酒館 Winstub

奧地利歷史上一直都是德意志最強大的邦國,奧地利人與德國人可說是同根同源——當然,也同樣愛喝啤酒。

德奧的啤酒如出一脈,絕不是比利時修道院那種精緻複雜的風格,而是直接、豪邁地呈現濃郁的麥芽芬芳。這歸功於1516年頒布的《啤酒純凈法》,規定只能用大麥、啤酒花與水來釀造啤酒。

無論在奧地利還是德國,聚在人聲鼎沸的啤酒館裡與朋友喝酒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動。而作為一名外鄉人,即使聽不懂周遭人們的語言,也同樣會被那種喧囂熱烈的氛圍所打動。

啤酒館通常都會提供一些簡單的食物,往往是各種香腸、麵包及油炸食品。絕對稱不上精緻,但都非常紮實飽足,最適合用來下酒。

推薦店家:Augustiner Bräu

這家建於1621年的古老啤酒廠開設有全奧地利最大的酒館,室內面積便有5000㎡,室外的啤酒花園更加龐大,設有超過1400個座位!

Augustiner沿用了400年傳承而來的經典配方與風味,品質自然不俗。如果對啤酒釀造有興趣,還可參加他家開設的酒廠參觀活動。

No. 6 羊角麵包 Kipferl

維也納對於甜食界的首要貢獻,是各種「維也納式糕點」:即羊角麵包、布里歐修、葡萄乾卷等採用大量黃油來製作的面點,介於麵包與糕點之間。

1839年,奧地利實業家August Zang在巴黎開設了「維也納麵包房(Boulangerie Viennoise)」,將維也納式糕點引入法國,如今作為法國文化的重要組成而風靡世界。

其中之代表,無疑是羊角麵包,法語稱「可頌(croissant)」,原型是奧地利的傳統麵包Kipferl。區別在於,法式可頌以酥皮製作,奧式的則是普通的麵包麵糰。

傳說,1683年鄂圖曼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欲挖地道偷襲,卻被一位麵包師無意破解。為紀念此次勝利,便根據鄂圖曼人的星月旗,創作出這款新月型的麵包。

推薦店家:Café Tomaselli

Café Tomaselli建於1700年,是奧地利最古老的咖啡館。悠久的歷史令其成為薩爾茨堡的傳奇名店,就連莫扎特也曾是他家的常客。

Café Tomaselli以其早餐為傲,其中最不可錯過的就是原始版的奧式羊角麵包。再搭配一杯地道的維也納式咖啡,便能理解這句流傳許久的俗語:「美好的一天,從Tomaselli的早餐開始。」

No. 5 咖啡館 Café

自從咖啡傳入維也納之後,咖啡館文化便在這裡發揚光大。2011年,「維也納咖啡館文化」甚至入選了UNESCO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如此形容維也納的咖啡館文化:「本質上,這是一種民主俱樂部,只要買一杯便宜的咖啡,每個人都能在這裡坐上幾個小時,聊天、寫作、打牌、收件,還能閱讀不限量的報紙與雜誌。」

維也納人對於咖啡的品味,並不限於咖啡豆的品種或沖泡技術。他們更熱衷於往裡面添加奶油、糖漿、利口酒、冰淇淋等各色配料,將咖啡調和成更華麗有趣的飲品。

糕點是奧地利美食的驕傲,並在咖啡館發揚光大。在維也納,幾乎每家咖啡館都有自家的招牌款式與特調咖啡,搭配起來更是天作之合。

維也納咖啡館不僅是喝咖啡、吃蛋糕的場所,這裡往往也會提供豐盛的早餐或正餐。可以說,就像廣東的茶樓一樣,即使在這裡消磨一整天,腸胃亦不會倦怠。

推薦店家: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

開設於1876年的中央咖啡館,大抵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咖啡館了。無數政治、文化、藝術名人都曾在此聚首交流。

中央咖啡館的大廳富麗堂皇,象徵了這家名店的輝煌歷史與顯赫聲譽。在這裡,能品嘗到最地道的奧式美點佳肴,感受最純正的維也納咖啡館文化。

No. 4 薩赫蛋糕 Sachertorte

奧地利蛋糕(torte)品種繁多,每家糕餅店與咖啡館都有獨家款式。不過,最受關注的維也納式蛋糕,還屬薩赫蛋糕。

薩赫蛋糕,其實是一塊用巧克力外殼包覆的巧克力蛋糕,中間有杏子果醬塗層。食用時,通常搭配奶油,以及維也納式的咖啡或熱巧克力。

薩赫蛋糕誕生於1832年,由梅特涅府邸的年輕學徒弗朗茨·薩赫(Franz Sacher)所創。

之後,薩赫家族的後裔們歷經跌宕起伏,蛋糕配方屢遭易手。為了這塊蛋糕,薩赫家族所有的薩赫酒店,與另一家老牌咖啡館Demel纏鬥多年,方才握手言和。

推薦店家:薩赫咖啡館(Café Sacher)& 德梅爾(Demel)

品嘗薩赫蛋糕,首選是來到薩赫酒店一樓的薩赫咖啡館,體驗正統的薩赫式服務。

作為薩赫酒店的附屬咖啡館,你可以在早餐時段來到這裡。品味薩赫蛋糕的同時,順便享用一頓經典的維也納式早餐。

德梅爾建於1786年,前身是一家糖果店,深受奧匈帝國上流社會推崇。尤其紫羅蘭雪芭,更是茜茜公主的最愛。

薩赫酒店破產之時,小愛德華·薩赫來到德梅爾工作,帶來了由薩赫家族掌握的蛋糕秘方。至今,德梅爾都宣稱,他家的薩赫蛋糕才是最正宗的做法。

No. 3 維也納炸肉排 Wiener Schnitzel

如果選擇一道菜肴,來代表維也納乃至奧地利,那必須是維也納炸肉排。

關於炸肉排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最主流的說法,是來自義大利米蘭。哈布斯堡家族曾擁有倫巴第-威尼斯王國的管轄權,都城米蘭的飲食流入維也納,也很正常。

維也納人做炸肉排,首選柔嫩多汁的小牛肉。事實上,歐盟規定,僅有用小牛肉製作的炸肉排才能稱作「維也納炸肉排」。此外,也有用豬肉、雞肉乃至素食製作的炸肉排。

一塊地道的維也納炸肉排,需先充分拍扁,令肉質更加軟嫩。再依次拖上麵粉、雞蛋、麵包糠,使外皮金黃酥脆,並鎖住肉汁。最後,需用黃油或豬油慢慢煎炸,因此格外芳香。

推薦店家:Figlmüller

Figlmüller創於1905年,是維也納最火熱的炸肉排店,百年來幾乎獨沽一味。

Figlmüller選用的是豬裡脊肉,並拍扁至比人臉更大的面積。肉排愈大,火候愈難控制,體現店家的豐富經驗。

位於Wollzeile的老店傳承光輝歷史,僅製作炸豬排;Baeckerstrasse分店則能吃到小牛排,及更多奧式菜肴。

No. 2 清湯煮牛肉 Tafelspitz

根據一份1912年的記載,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最愛的菜肴正是清湯煮牛肉。

德語中,Tafelspitz意為「臀尖肉」。其實很多部位都能水煮,但唯有臀尖肉才能做出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質感,是奧地利人公推的最佳部位。

決定清湯煮牛肉品質高下的,是那鍋鮮到掉美味、清到能見底的清湯(consommé),需投入大量優質食材,並經過耐心的熬煮與澄清。

以這純凈清鮮的牛肉清湯作為基底,加入煎餅絲、肝丸等配菜,便可調製出各色美味的奧式湯點,是來奧地利不可錯過的經典美食。

推薦店家:Plachutta

這家清湯煮牛肉專門店在維也納有著很高的人氣,牆上貼滿了老闆與各界名人的合影。

Plachutta專注於清湯煮牛肉,選用最優質的奧地利牛肉,選材包括牛身上各種美味的部位,顧客能盡情地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

侍應會詳細地介紹品嘗清湯煮牛肉的步驟,讓每位食客都能像老饕一樣,享受到當年奧地利皇帝的美食體驗。

No. 1 全世界最老的餐廳:St. Peter Stiftskulinarium

終於來到第一名!你能想像,在一家上千年的餐廳吃飯,是什麼體驗嗎?

薩爾茨堡的St. Peter Stiftskulinarium,是有記載的全世界最老餐廳。在一份803年的歷史文件中,查理曼大帝的一位親信首次提及這家餐廳。

餐廳原址是一所古老的修道院,如今則是聖彼得教堂(St. Peter Abbey)的一部分。餐廳主要場地與山洞融為一體,滲透著濃厚深沉的歷史滄桑。

雖是一家「千年老店」,St. Peter Stiftskulinarium卻毫無陳腐之感。主廚採用來自當地的優質食材,結合自己的豐富創意,烹制出品質優異的歐陸美饌。

作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名店,St. Peter Stiftskulinarium是薩爾茨堡熱門的婚宴場所,不少學校、公司也會租用場地來舉辦大型活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