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航行中的電磁炮測試艦
近日,據媒體報道,中國的電磁炮載艦,試驗艦936號艦疑似再次出海,這意味著中國的前沿武器電磁炮要更進一步。專家稱,美國也在進行電磁炮的研究,但是他們的大炮還未搭載上船,進度已經明顯落後於中國,所以中國在電磁炮領域是遠遠領先美國的。
圖為電磁炮試驗場地
在經歷了大艦巨炮的時代之後,當前各國現役的各種主力作戰艦艇已經普遍地將飛彈作為首要武器,艦炮則逐漸淪為次要角色。但是飛彈的高昂成本和有限的搭載數量始終是難以徹底解決的難題,因此長期以來,發展以電磁炮為代表的新型艦炮,以更加廉價的形式來遂行部分原本需要讓飛彈來執行的任務就成了各海軍強國不懈追求的目標。
圖為中國曝光的電磁炮近照
電磁炮這個概念本身並不算十分新穎,早在19世紀時這種裝置的理論樣機就已經出現,可以將500克重的彈丸加速到50米/秒的程度。然而直到一個半世紀之後,這種武器才真正有了接近實用化的可能。這主要是由於兩個方面的限制:電力供應問題,以及材料工藝的問題,在這兩個問題得到解決之前,電磁炮是無法真正用於戰鬥的。
與傳統的火炮相比,電磁炮無需發射藥,所有推進力全部來自於電力,因此電磁炮使用的彈丸體積遠遠小於傳統的各種艦炮彈藥,可以在艦船上有限的空間內儲存更大的數量。而得益於電磁炮所具備的超高炮彈飛行速度——通常而言都是高超音速——這種武器的射程也十分可觀,因此在客觀上電磁炮存在在一定範圍內替代飛彈對目標發動「廉價而有效」的攻擊的可能性。
圖為美軍的電磁炮
要保證電磁炮能夠具備這兩個優點,首先就要確保它電力供應的充沛,因為若是這一點得不到保障,電磁炮的炮彈初速就上不去,就談不上有什麼殺傷能力了。在電力供應問題得到解決之後,電磁炮的身管或者說導軌的磨損問題也同樣值得關注,高超音速彈丸的發射是非常考驗材料的壽命的,若是電磁炮不能保證一定程度的使用壽命,那它也不可能真正地登上艦艇參加實戰。
除去在電磁炮自身的研發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之外,中國的電磁炮在彈藥方面的進步也同樣不含糊:此前受限於電磁炮的發射原理,電磁炮能夠使用的彈藥被限定在動能彈藥上,這種彈藥的穿透能力自然不需懷疑,但是面殺傷能力卻有所欠缺,而中國前段時間公布的「活性毀傷單元技術」則使得電磁炮也具備了發射爆炸性彈丸的可能——在這方面,我們同樣走在了美國的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