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輕便快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但是,往往我們的一些誤操作,可能釀成大禍。
1過彎時不能捏離合
許多人覺得摩托車正常情況下過彎只要不突然踩剎車,輪胎就不會出現打滑的現象,而現實卻不是這樣,捏離合過彎很容易造成輪胎打滑。
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捏離合切斷了發動機動力傳輸,而一旦重新結合時,發動機轉速與車速並不匹配,有差速,驟然結合,會突然改變後輪轉速,很容易便突破後輪抓地力,造成側滑。二是捏離合會切斷髮動機對後輪的牽制力,少了發動機的牽制力會怎麼樣呢?我們都知道輪胎與地面接觸是有摩擦力的,而摩擦力又分靜摩擦和動摩擦,摩托車能運動起來靠的就是輪胎與地面的靜摩擦(切記不是滾動摩擦),你想像輪胎上無數個點與地面產生靜摩擦,沒有發生相對運動。而0<靜摩擦<最大靜摩擦(靜摩擦也稱靜滑動摩擦,指物體間相對靜止,但有相對滑動趨勢,產生的阻礙這種相對滑動趨勢發生的阻力),我們可以把最大靜摩擦理解為輪胎打滑和不打滑時的臨界點的摩擦力,而靜摩擦的範圍是曲線,受施加的正壓力有關,而發動機的動力就是能增加這個正壓力,會增加輪胎與地面的靜摩擦力,而一旦捏離合,就會失去這個力,使輪胎與地面的靜摩擦力減小,也就意味著輪胎抓地力減弱,很容易發生側滑。
2高檔位上坡
騎摩托車上坡度較大的路面我們都知道提前減檔,拉高轉速,用更大的扭力和功率推動車子順利通過。然而,一些坡度不怎麼大的路面,卻讓很多駕駛者懶惰起來,路面看起來坡度並不大,便預判不用減檔加油門也能一次性衝過去,但實際通過卻很吃力,行駛到中途發動機轉速便不聽使喚地下降,再加油門發動機開始發悶。
我們都知道發動機的功率和扭力不是一層不變的,是隨著轉速的上升而增大,當遇到一定坡度的上坡時,摩托車會多面臨一個由自身重力分支出來的阻力,因此需要加大功率輸出,而在該檔位和轉速下,發動機無法再使轉速上升,輸出更大功率和扭力,於是,就需要減檔,增大扭矩,在速度沒大幅度改變的情況下,讓發動機有能力拉高轉速,輸出更大功率,以保證順暢通過上坡。而高檔位上坡,更大的阻力會限制發動機功率輸出,發動機處於「憋」的狀態,發動機汽配結構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小鏈條易被拉長,導致氣門開合時間不精準),發動機壓力增大,有的會直接熄火,長期如此,會導致嚴重積碳和汽配結構損壞。
因此,在上坡時,要提前判斷該檔位是否能順利上坡,若中途明顯感覺發動機有「吃力」的表現,應立即減檔,加大油門。
3高檔位超車(大馬力車型除外)
超車,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是一把油門超過去就完事兒。超車一定要保證快,准,穩。否則,就老老實實跟在後面別超車。摩托車不像汽車,有外殼和安全氣囊作為撞擊保護,因此,摩托車超車的風險要比想像的要大一些。
那,如何正確的超車呢?許多摩托車駕駛者(也包括汽車駕駛者),看到前方的車可以超越,即便檔位較高,也深扭油門,加速超過去,有可能是超的過去,但超車速度太慢,耗時較長,為什麼呢?因為發動機在高檔位下不能迅速的爆發大功率和大扭矩,車速上升很緩慢,如果前方再有來車或其他障礙物,駕駛者很難再反應過來退回原有安全位置,那麼事故就很容易發生了。超車前,先觀察前後是否有車靠近,再看路況是否滿足超車(盲彎,或者無法判斷來車的上坡不要超車),如果條件滿足,立即降檔,拉高轉速,讓發動機以高功率輸出推動車子迅速超越前車,再回到原車道,如此,縮短了超車時間,更好的避免意外事故發生。超車也需要駕駛者估算以自己的車超車的時間和距離,良好的估算和預判能力也能讓行車增加一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