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摩托車的那些事兒

@ 2019-02-09

今天我們不直接說車,聊一聊跟車有關的話題。

我國現在的摩托車市場已經比較成熟和繁榮了,可以提供消費者選擇的產品也越來越豐富,產品類型也越來越齊全,無論進口,國產,合資,大家都能分一杯羹。

可是,我們的消費觀卻不太成熟,顯得有些偏激,甚至畸形。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國的摩托車產業是落後於日本,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許多相關技術經驗是要靠國外輸入的,他們是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和體系,而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借鑑,慢慢汲取,再自主研發,所以,我們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一開始沒有啟蒙,沒有自我創新,當然,這是歷史的限制,沒有辦法改變的,但這種限制也讓我們的消費者沒有一個理性正確的消費觀的完整培養期,我們一接觸摩托車時,就已經有非常好的產品了,而人都是希望得到好產品的,漸漸的,我們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便高了起來,而現狀是,國內的生產水平達不到這種高要求。

就像日本上個世紀末就有性能超強的小排量四缸機車了,我們那時候能滿足?就是這種生產力與需求的矛盾,導致了很多亂象,國人動不動就想要四缸發動機的車,一旦是單缸或者雙缸,就有的噴,例如隆鑫無極650,那銷量多慘澹,而品質較差的黃龍600卻賣的火熱。

久而久之,國產廠商的壓力山大,對消費者的需求唯命是從,然而,消費者的需求本身就具有兩面性,有好也有壞,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國內的消費者對一個摩托車的旅行功能很是看重。中國的摩旅文化近幾年傳播廣泛,影響也很深刻,越來越多的人都想去摩旅。所以,國產廠商和國外廠商應對中國市場都在不停的研發生產適合摩旅的車,而對於摩旅的需求,現在變得越來越畸形了。

人們恨不得廠家造的每一輛車都具備摩旅功能,無論你是街車,仿賽,越野,還是真的旅行拉力車,人們都可以以是否適合摩旅來評判你的優缺點,就像山葉飛致250和鈴木gw250,它們兩個街車之間永遠的爭論居然是誰更適合摩旅。這不僅僅是消費者本身,連國內的車評媒體人都這麼干,也沒有很好的起到引導消費的作用,我就一直很納悶,好好的一款街車,你非得說它缺點是跑長途累,那是拿來跑長途的嗎?那是不是還要說寶馬水鳥的巨大缺陷就是帶著大三箱不適合城市通勤?本來就不是給你通勤用的。為什麼要把鍋給不適合的車背呢?我們是時候要更加理性的對待自己的消費觀了,每一個車有它自己的屬性和擅長領域,在評判的時候就只能在該領域中依它的表現來決定,而不是現在這樣,統一一個標準,適不適合摩旅,一輛車是沒有辦法滿足所有需求的,如果能,還分這麼多車型幹嘛呢,倘若真的有全能車型,那麼,它也應該全都不能。

最後,希望國產車能在消費者理性正確的消費觀的帶領下越來越好,早日達到甚至超越進口車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