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老天竺國按摩法十八勢,疏通關節、改善內臟!收了吧!

@ 2019-02-07

孫思邈對這套動作做了很好的結語:「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後除百病,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捷,不得疲乏。」 (《千金方.養生》)

第一勢

兩手相握,並如洗手一樣扭轉,相互按摩。

「雙手相捉扭捩,如洗手法」:人手在大腦的投射面積最大,故常比喻手與大腦有熱線聯繫,所謂「十指連心」。兩手互相扭搓的運動和摩擦,使手指受到刺激和鍛煉,同時也鍛煉了大腦,影響遍及全身,而且手指末梢循環改善,也必然對整體有所影響,這與兩手玩「健身球」來鍛煉身體的原理是一致的。

中醫認為四肢是諸陽之本,分布十二經脈,手足得陽氣溫煦,則全身必得陽氣溫煦。可見此法運動量最小,但作用不小。作為整套導引的起勢或收勢是很合適的,可用於陽虛肢冷的人,並可防治凍瘡、肢端動脈痙攣、指腕關節炎、麻木等病。

第二勢

兩手交叉,兩掌心向前推出,再翻轉掌心,向胸前收回。

「兩手淺相叉,翻腹向胸」:此法同前面導引按蹺中的俯仰動作。

手指淺相叉不妨礙手指血流,起扳指健身作用,使肩、肘、腕、指關節都得到活動。兩臂前平舉,手指淺相叉,吸氣時屈肘掌心向胸拉回,呼氣時翻轉掌心向外向前推出。可量力做數十次,行、立、坐、臥皆可練習,配合腰部俯仰更佳。此法開胸理氣,防治關節炎等運動障礙疾病。

第三勢

兩手十指交叉,一同按壓大腿左右姿勢相同。

「兩手相捉共按陛(月字旁)(胃脘)」:一手心貼另一手背,虎口處交叉互握,放在劍突下胃脘部按揉,可順時針轉動二十八次。能開胃健脾,增氣血之化源。此法能加強胃蠕動,有助排空,促進消化功能。

第四勢

兩手重疊,按住大腿,同時慢慢扭轉身子,左右姿勢相同。

「兩手相捉重按髀,徐徐捩身,左右同」:兩手互握,緩慢向後轉動頭身,盡量使手按到大腿和臀部,左右交替,做二十一次,轉身呼氣,回身吸氣。這樣做不會產生運動損傷。此法疏通帶脈,健脾強腎,對鍛煉腰腹肌肉,改善內臟功能,維護脊椎功能,防治腰背疼痛等,均有肯定作用。

第五勢

將兩手如拉重弓一樣用力拉開,左右姿勢相同。

「手如挽五石(dan古力量單位)力弓,左右同」:即八段錦的「左右開弓似射鵰」,用馬步站好,一手作劍指腕背屈,目視劍手,另一手握空拳如挽弓,左右交替,可量力做十四次。想像如拉千斤硬弓,用意而不用力。能開胸理氣,宣肺疏肝,可鍛煉胸、臂部肌肉和肩關節,保持健美體態,防治關節炎等。

第六勢

兩手握拳,用力前擊,左右姿勢相同。

「作拳向前築,左右同」:即八段錦的「攢拳怒目增氣力」。也用馬步樁,吸氣兩手攢拳,掌心向上,屈肘放於腰間;呼氣一手向前衝拳,拳背向上。左右交替做十四次。具有開胸增力作用,可鍛煉胸、肩、臂各部肌肉,防治肩、肘、腕、指關節疾病。

第七勢

兩手如推石頭一樣。左右姿勢相同。

「如托石法,左右同」:原為拓石法,據《聖濟總錄》改為托石法,即八鍛錦的「調理脾胃須單舉」、「兩手托天理三焦」。可想像手托重石盡力上舉,左右各二十一次。此法疏肝健脾,通調三焦,可鍛煉腰背腹脅與上肢,改善內臟功能,防洽腰背肩臂疼痛。

第八勢

左手握拳向左外側拉,同時右手握拳擊向左胸前;再換右手,左右姿勢相同。

「作拳卻頓,此是開胸,左右同」:屈肘握拳,放於腰間,向左右衝拳十四次,同時向左、右邁步頓足。此法開胸理氣,可防治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病變。

第九勢

盤腿而坐,先將身體向左傾斜,做出用肩推山的動作,再換向右邊,左右姿勢相同。

「大坐斜身偏倚如排山,左右同」:盤膝大坐,手扶膝上,直身向左右歪斜,前俯後仰,至最大限度;再以腰為軸,上身從左向前向右向後向左旋轉,左右各二十一次。此即「保健功」的「和帶脈」,為「延年九轉法」的第九轉,也稱「晃海」。有疏肝健脾、壯腰強腎、調和帶脈、益氣養血等作用,可防治心腦血管病、消化系統和婦科疾病,也防治腰背疼痛。

第十勢

兩手抱頭,彎轉至大腿部位,左右姿勢相同,這是抽脅動作。

「兩手抱頭,宛轉髀上,此是抽脅」:伸腿平坐或直立抱頭,前俯向腹部宛轉,使脊背得以拉伸,故曰「抽脅法」也作「抽腦法」,做三~五次即可,不可勉強用力。此法壯腰健腎,通督脈之氣,可防治脊柱炎、骨質增生等腰背疼痛一類疾病。

第十一勢

兩手撐地,縮身屈背,向上挺身三次。

「兩手據地,縮身曲背,向上三舉」:跪在床上,手撐上身,向上拱背縮腹,做三次,與瑜伽的「貓伸展功」相似。此法益腎健脾,調節胃腸功能,可防洽腰背疼,胸腹脹。

第十二勢

用兩手反敲背部,左右姿勢相同。

「以兩手反搥背上,左右同」:背部的五臟六腑俞穴,對內臟功能有全面的調節作用,所以按揉和捶打這些穴位,可疏通經氣,調暢氣機,補益臟腑,能防治各種內臟疾患及腰背疼痛。如因肩、肘關節不利,反捶範圍太小,可用手杖或其他木棍等器械拍打。手法輕重以舒適為宜。

第十三勢

盤腿而坐,再伸直兩腳。用一隻腳向前虛拉,左右姿勢相同。

「大坐伸兩腳,即以一腳向前虛掣,左右同」:平坐或直立,伸直兩腿,左右交替向上或向前踢腿。有舒筋健骨,強壯腰膝作用,可防治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腰腿痛等病。

第十四勢

兩手撐地,頭從左右向後看,左右姿勢相同,這是虎視法。

「兩手據地回顧,此是虎視法,左右同」:跪床上,俯身以手床撐起上身,盡力向左轉頭,向後看腳右跟,左右交替,故曰虎視法。量力做二十一次,可通督脈,壯陽氣,調節胃腸功能,防治頸、腰椎病等腰背疼一類疾患。

第十五勢

站立,扭轉身子三次。

「立地反拗身三舉」:直立,盡力後仰三次,以雙臂上舉,向後助反仰之力。有壯腰健腎作用,可鍛煉腰背肌,防治頸腰椎病、腰椎間盤突出以及脊柱炎等腰背疼痛。

第十六勢

先盤腿而坐,兩手十指交叉,再用左、右腳分別踏手掌。

「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左右同」:兩腿伸直坐,兩手指交叉拉緊,一腿屈膝,以腳踏手中,再伸腿,使肩背得以拉伸,左右交替做二十一次。此法舒筋健骨,使腰背四肢柔韌,鍛煉肩胯、肘膝、腕踝各關節,防治關節病。

第十七勢

站立,兩腳分別向前後虛踏,左右姿勢相同。

「起立以腳前後虛踏,左右同」:這種原地踏步,可作為運手法病後的整理活動。另一種做法是站樁功的試步活動:一腿微屈膝獨立承重,另一隻腳與地面平行地離開地面,前後移動而不著地,左右交替進行。但不可過勞,特別是中老年人,不宜做此動作,以免膝關節勞損。此法鍛煉下肢耐力和靈活性,保持平衡穩定,能強壯腿力,輕靈穩健,可防治髖膝關節病。

第十八勢

先盤腿而坐,再伸直兩腳。然後用左手將右腳牽引至左膝上,並用左手按住,左右姿勢相同。

「大坐伸兩腳,用相當手勾所伸腳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平坐伸直兩腿,上身前俯,以右手扳右腳屈右膝,把右腳放於左膝上,右手按右膝,左手扳右足,活動膝踝關節九次,再換左腳,也如此扳按。此法可伸展按摩腰髖膝踝關節,能防治運動障礙之類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