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脈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有14座,其中10座就矗立在喜馬拉雅地區。這裡雪峰連綿起伏,現代冰川的數量多達17000多條,冰川種類之繁多,覆蓋面積之廣舉世罕見。
喜馬拉雅地區的冰川還是亞洲8條主要河流——長江、黃河、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共有十幾億居民生活在河流流域範圍內,直接或間接依靠河流提供的資源生存。
在近日發布的一項重要研究報告中,科學家警告稱,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沒有得到有效遏制,2/3的喜馬拉雅冰川就將在2100年之前消失!
由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牽頭,來自185個組織的350名研究人員和政策專家,210名作者,20名評審編輯和125名外部評審員耗時五年,於近日完成對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的評估報告。
ICIMOD的科學家Philippus Wester在聲明中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正在顯著改變喜馬拉雅地區的地貌,照此趨勢下去,大部分冰川將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消失。
2015年巴黎協議的核心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低於工業化前水平2℃以下,並努力將溫度上升限制在1.5℃之內。
去年12月份,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4次締約方會議就落實2015年巴黎協議達成一致,提出在10年之內將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減少近一半,但以美國和沙特為代表的世界主要產油國卻散布「氣候懷疑論」,導致《IPCC全球變暖1.5°C特別報告》最終胎死腹中。
大約7000萬年前形成的喜馬拉雅冰川對氣溫變化異常敏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地區的冰川就在持續退縮,隨著積雪和降雪覆蓋區域減少,大量冰川湖泊正在出現。衛星觀測數據顯示,喜馬拉雅地區冰川湖泊的數量已經從1990年的3,350個增加到現在的4,260個。
評估報告指出,即使實現了控溫1.5℃的目標,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平均氣溫也將上升2.1℃,意味著1/3的冰川徹底消失,而如果排放量沒有減少,那麼升溫幅度將達到5℃,冰川融化的比率將上升到2/3!
另外,作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印度-恆河平原的空氣污染導致冰川表面沉積黑碳和灰塵,使冰川加速融化進而改變季風環流,由此導致的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氣象災害到本世紀中葉將造成每年78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被稱為「亞洲水塔」的喜馬拉雅地區冰川的消融已經嚴重威脅眾多河流的水源補給,隨著冰川儲量的透支,依靠融水補給的河流如黃河的徑流量將逐漸減少甚至乾涸,帶來難以想像的生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