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決不放棄,堅韌不拔,持續思考,鑽研創新,只有付出了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打開困難的局面,從而挑戰獲得成功。
01
「挑戰」這個詞,聽起來振奮人心,很有氣概。但要成就新事業,就必須持有「無論如何都要干到底」的鬥爭心。
如果不是這樣,只是把「挑戰」這個詞掛在嘴邊,光打雷不下雨,那就不過是空話而已。
我認為,只有不管遭遇什麼困難,都能頑強努力、堅決克服困難的人,才能從事挑戰性的事業。
當各種形式的困難和壓力向我們襲來時,我們往往會畏縮不前,或者改變當初的信念,妥協退讓。而戰勝這樣的困難和壓力的能量,來源於當事人持有的不屈不撓的鬥爭心。「絕對不能輸,一定要成功。」必須燃起這種激烈的鬥志。
在京瓷內部經常說:「覺得不行的時候,才是工作的開始。」這句話來源於我年輕時的經驗。
02
我創辦京瓷後不久,為了確保以後有飯可吃,就要不斷去開拓新客戶,經常上門推銷。但是,因為當時的京瓷既沒有名氣和信譽,又沒有實績,上門推銷時,總是被冷淡拒絕。
我記得最為屈辱的一次經歷是拜訪某知名大型機電廠家。那個時候我真的是什麼都不懂,一心只想見到對方真空管製造部門的技術人員,於是就突然上門拜訪,結果門衛讓我吃了閉門羹:「我們不接待沒有預約的突然來訪。」
但我不死心,拜訪了很多次,最終好不容易見到了相關的技術人員。
但這位技術人員毫不客氣地拒絕我說:「你根本不了解我們公司,我們是財閥系企業,只從同一財閥系列企業中採購陶瓷產品。像京瓷這樣,既不屬於同一財閥,又沒有實績、沒有知名度的企業,突然來人推銷,我們絕對不可能採購。」
包括這種財閥系企業間的採購限制在內,橫亘在眼前的障礙怎麼才能突破,當時的我根本沒有頭緒,同行的年輕銷售員心情沮喪。
我想,作為領導,自己不能垂頭喪氣。於是我說道:「被拒絕的時候才是工作的開始,思考如何打開困難局面,正是我們的工作。」一方面鼓勵灰心失望的年輕銷售員,另一方面這也是說給我自己聽的。
03
就是這樣,不管遭遇什麼困難,都決不放棄,堅韌不拔,不斷拜訪客戶,努力獲取訂單。如果將這種努力做一個比喻的話,就是滴水穿石。
就是說,僅僅是一滴水的話,當然無法穿透岩石,但只要無止境地持續不斷,哪怕是小小的水滴,也能洞穿岩石。
用這種強烈的意志不斷挑戰,最終必能殺出一條血路。
事實上,既沒信用,又沒實績,也不屬於任何財閥的京瓷,最終還是從前面說到的那家似乎不可能取得訂單的公司那裡拿到了訂單。除此之外,京瓷也拿到了其他大型電器公司的訂單。
04
京瓷就是這樣一家企業,用頑強的意志挑戰困難的局面,獲取被認為不可能取得的訂單。
而且,不管訂單的技術難度有多高,都拚命努力,全力爭取在約定時間內交貨。就這樣不斷開拓新客戶,不斷提升業績。
這個時候,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持續不斷探索解決之道。
迄今為止,不管遭遇怎樣的困局,我都會想:「以前的方法或許不行,但一定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殺出一條血路。」進而拚命思考打開困局的方法。
不管面對怎樣嚴峻的、困難的狀況,都要絞盡腦汁,思考一切條件,探索克服困難的具體方法。
要想挑戰獲得成功,必須像這樣努力鑽研創新,就是思考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並秉持「不離不棄」的姿態。
所謂挑戰,並不是單純的勇氣,也不止是堅韌不拔;也不是僅僅相信可能性就行。必須徹底地思考怎麼做才能打開困難局面的具體方略。
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決不放棄,堅韌不拔,持續思考,鑽研創新,「這麼做試試,那麼做試試」,只有付出了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打開困難的局面,從而挑戰獲得成功。
本文摘自《思維方式》
王陽明:知識不是學問,聰明不是智慧
愚人求知識,高人悟學問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認為,一般人讀書只是記得書中的話,這是在學知識。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但這「知識」對你有沒有影響、觸動?這個就難說了。
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證了書中的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這樣得來的才是真正的學問。
可以說,在王陽明眼中,知識只是死的,沒有態度的東西。而學問,則是在我們心中得到印證,得到體悟的知識。這裡最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在自己內心,印證過,體悟過。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讀過很多書,但做起事情來卻不靠譜。因為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識。
不管是讀書還是修行,我們都應改搞清楚我們是在學知識,還是在體悟道理,做學問。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就是學知識,當然是越學越多;而為道,就是體悟學問,自然越來越少。王陽明告訴我們,學問的最後就只有體悟良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人,他們有很多知識,知道很多道理,但卻從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識去做事。
王陽明認為,他們其實是不知。比如一個兒子自以為知道什麼是孝道,但是顯示中經常虐待自己的父母。這個兒子其實並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學問到家的人,知道了一個善的道理,是馬上就會身體力行的。如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一個人如果真的體悟到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
有誠才有智慧,無誠只是小聰明
王陽明認為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來,「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須要先有誠意,然後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則就會無從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講究一個「誠」字。而這個「誠」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坦白。
我們經常談到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在王陽明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誠為本的,誠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聰明人」,與誠相反,以巧詐為本,所謂的聰明都成了獲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陽明在家訓中告誡後輩說:毋說謊,毋貪利。人如果做不到誠這個字,那麼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墮落為一般的小聰明。
《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在這一點上,王陽明、曾國藩與古人不謀而合。
曾國藩以「鈍拙」自居,以「拙誠」破「機巧」,這使他練就了深諳世事卻又不為世俗所擾的超然本領。
「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 「拙誠」不僅是修身之要、相處之道,更是立業之本、成事之基。
雖然「拙誠」,有時候看起來會眼前虧,但是終究是為未來打下了基礎,最終會有更大的收穫。這是一切目不見睫的「聰明人」所不屑的,而確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備的素質。
本文來源:稻盛和夫商學院
古訓: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縱觀古今成大事者,為人處世皆有妙方。
先賢的人生經驗,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
總結起來,古人的人生智慧,都凝結在這九個字里。
1
事不拖
是人就會有惰性。
誰都有累了、乏了的時候,
免不得想要停下來偷會兒懶、歇一歇。
但做事最怕的就是一個「拖」字。
今日事就該做到今日畢。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不珍惜今天的人,怎麼能把握好明天?
遇事只會拖延,拖著拖著人就老了,拖著拖著事就黃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我麻痹中虛度光陰,
小事拖成大事,好事拖成壞事,易事拖成難事,
到頭來只落得個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警策世人: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勤勉,歲月不待人。
做人,一定要惜時勤勉;
做事,一定要雷厲風行。
勤則世上無難事,拖則易事也難成。
別再給自己找理由了,想清楚就馬上付諸行動。
一旦邁出第一步,後面的事也許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2
話不多
《周易》里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沉默寡言的人往往行事穩重、吉人天相;
辭費滔滔的人往往暴躁浮誇、樹敵招禍。
所以,管住嘴,就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弟子規》中說: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意思是,話不貴多,而貴於精。
講話要實事求是,不要巧言令色,耍嘴皮子功夫。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寫到: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墨子有個學生名叫子禽,子禽曾經向老師請教:「多言和少言,哪個更好呢?」
墨子回答道:「青蛙和蒼蠅,晝夜不分地叫個不停,弄得自己口乾舌燥,然而卻沒有人願意傾聽它們的聲音;而報曉的雄雞,只在黎明時高歌,天下的人卻都聞雞而起。這樣看起來,多說話又有什麼益處呢?重要的是說話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有情緒時,過後再說;
沒把握時,求證後說;
有急事時,穩住細說;
沒必要時,按下不說。
不該說的別瞎說,不能說的別亂說,不會說的別胡說。
言之有物、把握分寸,才能發揮出語言的魅力。
3
人不作
做人,一定要懂分寸。
所謂懂分寸,就是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分寸是一把尺,既能拿來衡量自己,也能拿來衡量他人。
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不溫不火,不卑不亢;
剛柔相濟,外圓內方;
有禮有節,有度有量。
當進時則進,當退時則退;
當顯時要顯,當藏時要藏。
在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端什麼碗就吃什麼飯。
行事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閱盡千帆淡泊寧靜,飽經滄桑世事坦然。
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拿捏,是我們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