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丁賢·政府沒有做錯,只是該做的都沒做?
星期天拿鐵
酒樓生意大不如前,領班一邊上菜,一邊嘆道:「今年的收工宴,生意掉了70%。」
桌上人們,聽了都嚇了一跳。大家知道行情不好,但是,怎麼會這麼糟?
當然,不只是酒樓生意不好,而是各行各業都有怨言;大家做了打算,今年是王小二過年。
從原產品業價格滑落,到房屋業低潮,零售業冷淡,乃至消費意願低落,彷如秋天的葉子,一片一片掉下,經濟的冬天,似乎不遠了。
或許,有人堅持說,這些只是表面現象,作不得准。
但是,數字會說話。看看上市公司跌得鼻青臉腫的股價,持續低盪的令吉匯率,以及經濟成長率不如預期;這一切都瞞不了人。
企業界的朋友說,過了這個年,就是颳起北風的時刻。許多企業已經做好準備,要開始減薪裁員,應付寒冬。
從商的友人認為,人們對前景缺乏信心,商家和消費者都看緊錢包,不必要的話,儘量不花錢。
一針見血,道理淺而易懂,不必經濟學家來告訴你。
不管怎樣,經濟學家也的確這麼告訴你。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在他的著作《大繁榮》(Mass Flourishing)中說,「信心」是決定經濟成長和社會繁榮的最大推手。在他的研究中,美國60年代和中國21世紀首10年的飛快成長,在於從草民到中產階級都相信他們的生活素質會再提升,從中小企業到跨國企業都相信它們投入的每一分錢,都可以有更高的回酬。
信心因素,為整個社會注入活力,社會也能夠持續的創新和增值。
今天的大馬,人們要問:「信心哪裡去了?」
信心像是坐溜滑梯,從今年5月大選之後,就直直往下滑。
這不是無的放矢。即使是希盟忠實支持者也承認,大選之後的結果,是贏了政治,但輸了經濟。
面對經濟管理,希盟其實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是該做的都沒有做。
企業界的朋友表示,8個月來,他們聽了很多希盟領袖一再抨擊前朝政府,前任首相的財政和經濟措施,把對方罵得一無是處,責怪前朝留下這個爛攤子。
問題是,罵得痛快之餘,新的政府卻沒有提出真正有效的新政策,雖然有一些零零丁丁的新措施,但是,許多根本不實際,甚至是突發其想,未能解決人們面對的問題。
而一些部長,似乎到今天還沒有進入狀況,還在摸索,作試驗;發表聲明之後,時時刻刻就來個大U轉,叫人笑話之餘,怎會產生信心!
一些投資者提出投資計劃,把報告和可行性研究呈入部門,或是州行政議會,往往幾個月後都沒有下文;進一步了解,原來部門領導人或州行政議員無法做決定,或是不敢有決定。
而在宏觀經濟層面,人們也不了解新政府的政策方向,或者說,新政府上任以來,究竟是否有具體的政策,以及方向。
譬如,面對經濟放緩,政府有經濟振興方案嗎?
沒有。
面對投資減少,政府有什麼吸引外資,特別是中資的計劃嗎?
沒有。
面對國外遊客驟減,旅遊業緊縮的局面,有什麼應對,促銷的行動?
沒有。
政府沒有做錯,只是該做的都沒做。
政府沒做好,民間就不知道怎麼做,也不敢做什麼。政策沒有方向,人民缺乏信心,經濟只好往下走。
終於,馬哈廸宣布,政府準備成立「國家經濟理事會」,以迅速決定和解決各項經濟問題。
正面看待,這是首相對政府缺乏作為的一個回應。當然,目前還不清楚這個理事會的組成詳情。
這個理事會應該要有財經專才,也要有業界和非政府組織代表,並且不排除異議者,包括反對黨的建設性意見。
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借這個機會,進行真正的檢討,找出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