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穴,可治療神經官能症、肝炎、月經不調等多種疾病

@ 2019-01-31

本文介紹的「肝神穴」經過自己臨床實踐,總結出的實用效穴,對於神經官能症、慢性肝炎、腦震盪後遺症、聲帶息肉、甲狀腺瘤、月經不調及子宮發育不良等病有良好療效。

肝神穴

(一)肝神穴的部位及其適應證

1.部位

從劍突右側緊靠肋緣下約3~4分取第1穴。每間隔1寸,分別取第2穴,第3穴。順序定名為「安神」、「舒肝」、「解鬱」。從第2穴起往下稍向腹中線斜1.5寸處(與前3穴連線成45~60°角,主要根據人體的胖瘦而定)定名為「膽降」穴,為第4穴,這四個穴總稱為「肝神」穴。

2.適應證

(1)神經官能症

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心臟神經官能症(心動過速等)

(2)慢性肝炎(包括早期肝硬化);肝炎後綜合徵

(3)高血壓(原發性)及腦動脈硬化

(4)冠心病(左室勞損、供血不足)

(5)慢性腹瀉(神經性)

(6)內分泌失調

肥胖病;阿狄森氏病;月經不調

(二)肝神穴作用機理

肝神穴主要適用於臨床上因肝失疏泄而致的各種病症。肝神穴可舒肝解鬱,條達氣機,安神鎮靜,調理胃腸功能。

(三)針刺肝神穴的操作方法及其註意事項

1.操作方法:

選用27~28號1.5~3寸的不銹鋼針,進行常規消毒後,右手食、拇指持針,按穴位先後次序以快速進針法猛刺過真皮,再徐徐捻轉進入,針刺深淺度,可視病人胖瘦而定。一般前3針深達寸許時斜向肋緣內側猛刺一下(「膽降」垂直針刺2寸許),患者感到劇痛一下(肥胖者針刺3寸左右)。此為針刺肝神穴得氣之徵,不作捻轉迅速起針。若納呆食少的病人,可加針刺中脘穴1次。手法:針體進入中脘穴2~3寸許,用食、拇指以逆時針方向捻轉一下針體,立即自感氣向下行直達少腹,然後用食指彈打針柄數下(或用食拇指捏住針體作旋轉搖動數下)即可起針。

2.注意事項:

(1)針刺肝神穴要在空腹時施針。

(2)針刺後1小時內禁止飲水和一切飲食,針刺完畢病人需休息5~10分鐘方可走動,以免發生疼痛。

(3)病人針刺後可能有胸部疼痛發生,這種疼痛多為隱痛,少數為劇痛。如發生隱痛時囑咐病人這是針刺反應,1~2天內即可緩解。發生胃部劇痛時,可急針中脘穴或中脘、氣海2穴。同時進針,酌情留針15~30分鐘,即可緩解。

(4)對於體質瘦弱的患者,要嚴格掌握針刺深度,特別在針刺「膽降」穴時,針刺深度要1.5~2寸為宜,否則會有胃脘部劇疼發生。

(5)病人在針刺期間,特別是神經衰弱的病人,必需禁用麻痺中樞神經系統的藥品,如:苯巴比妥類,其他類型的病人也應酌情停止使用一般藥物。

(6)針刺肝神穴時要嚴格消毒。肝炎病人所用的針具一定要與其他病人的針具分清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7)針刺肝神穴,需要1~2個月,甚至較長的時間方可獲得痊癒,因此貴在堅持。

如治男,48歲,近20年來患失眠,頭暈,兩上肢麻木,倦怠,健忘,納呆,噁心,腹脹,腹瀉,診斷為神經衰弱症候群。經針刺肝神穴,症狀消失。

(四)體會

在肝神穴的應用中發現,98%以上的患者劍突右側靠近肋緣(或肝下)有明顯壓痛,有的患者腹壁質地堅硬,並與胃右上方壓痛連接一片,此為針刺肝神穴的施治之證。

在針刺中,大多數患者有病情突然加重或比針刺前任何時候都重的現象,經1~2天後又明顯減輕好轉。

療程以45~60天為宜,有些慢性病如肥胖病、慢性肝炎(包括早期肝硬化)及神經衰弱等,長年多方醫治無效者,每年要進行2個療程之治療,需堅持2~3年。

近年來把肝神穴又試用於腦震盪後遺症,聲帶息肉,甲狀腺瘤,月經不調及子宮發育不良等,針刺後亦能收到明顯療效。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