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只是家庭主婦!「 60歲才識字」76歲成作家 辛苦一生終於「能為理想活」:沒有什麼是太晚的

@ 2019-01-28

她在60歲以前,只能看懂零星的字,要說真正開始學習,便是在白髮蒼蒼之際,然而她卻不覺得晚,就這麼毅然決然開始了,最後她走到了一個讓人讚嘆的地方,讓人看見只要肯追夢,其實沒有所謂太遲的問題。

有人曾說:

"我曾經很害怕變老,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

這是想起來都覺得很恐怖的事。

可是在讀完姜淑梅的書之後,

我對於老年的到來,

開始有了一些勇氣。"

1937年的2月,

姜淑梅生於山東巨野縣。

她曾經見過日本人的掃蕩,

也差點被子彈穿過了身體。

她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

經歷過解放後新中國的變革,

父親和哥哥原本在做官,

一夜間家裡卻只剩下幾畝地。

民國、抗日、新中國的動蕩,

她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

歷經戰亂、飢荒和時代之變。

從1960年跑盲流到黑龍江算起,

她做了20多年的家屬工。

但就在這樣一個普通老人的筆下,

憑藉一生閱歷講述的故事,

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

按理說,

姜淑梅的晚年生活,

應該是養花、種草、遛狗。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

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在操勞了大半輩子,兒女們先後成家立業後。

老伴遭遇車禍,不幸離開。

陪伴半生的男人離她而去,

讓她的生活失去了重心。

那些陰雲密布的日子裡,

為了排解內心的悲傷,

她曾讓女兒買了幾斤毛線,

一天到晚沒事就織毛褲,

可是仍舊無濟於事,

一整夜一整夜地失眠。

(照片中為姜淑梅和女兒)

突然有一天,

姜淑梅對女兒說:

"不如你教我認字吧?"

女兒聽了,大吃一驚,

轉而又感到無比欣慰。

母親能找點事情做,

讓精神有所支撐也好。

這時女兒完全沒有想到,

認字只是計劃中的第一步,

母親還有更長遠的打算。

姜淑梅的女兒是一名寫作教師,

也曾發表過許多優秀的作品。

看到女兒有文學方面的才華,

姜淑梅多少次想起自己沉浮一生,

那回憶中有多少故事可以寫啊!

她便對女兒說:"不如你拿去寫,

寫完了一定有人愛看。"

可惜那時候女兒工作太忙,

實在沒有機會聽她講故事。

(照片為簽售會畫面)

丈夫去世後,

姜淑梅的腦海中,

時不時又浮起許多往事來。

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間,

姜淑梅常常咀嚼那些往事。

被一次次敷衍之後,

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既然女兒沒有時間寫,

不如我自己來寫好了!"

抱著試試的想法,

姜淑梅開始了習字之旅。

女兒、身邊的孩子、社區老人,

都成了她隨時可以請教的老師。

廣告、說明書、電視字幕,

都是她識字的素材。

為了認字,她想了許多辦法,

自己編快板,讓女兒寫出來,

還跟著鄰居、電視學唱歌,

再讓外孫女把歌詞抄給自己,

一個字一個字地,

對照著去記。

(照片為寫作中的姜淑梅)

日復一日,

姜淑梅堅持不懈地認字,

數月之後,就能讀幼兒故事,

通過自己用心地琢磨,

還順帶認識了更多新字。

姜淑梅一生都忙著照顧家人,

從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麼。

在她那一代人的腦海中,

似乎沒有理想這兩個字。

"我們想的就是過好日子,

把兒女們拉拔長大成人就好。"

即便是在丈夫走之後,

她還是會被各種事情打斷學習,

親戚家小吃店臨時缺人手,

她聽說了就過去幫忙,

小女兒生孩子,兒媳婦病倒,

誰家有事她就去誰家照顧。

但都沒破壞她學習的熱情。

(照片為演講中的姜淑梅)

好像突然之間,

姜淑梅理解到了,

年輕人說的理想是怎麼回事。

她盼望著自己能寫字,

寫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她不但學寫字,還學電子琴,

唱歌、看書,接觸更多知識。

2012年,讀了更多的讀物,

在電子琴上彈出《蘇武牧羊》後,

姜淑梅正式向女兒宣布:

"今後你教我寫作吧!"

女兒聽了,又是一愣。

哥哥聽了她要寫作的想法後,

哈哈哈大笑地說:"寫吧寫吧。"

但其實言下之意是:"別開玩笑了!"

大兒子也把母親的話當笑話談:

"娘,你要發表了文章,胡主席都要接見你了!"

(姜淑梅的首部作品)

聽了兒女們的話,

姜淑梅更較真了。

老人前半生起起伏伏,

挨餓、逃荒、闖關東,

見過的世面多了去了,

隨便拎出一個故事來,

那也是油光鋥亮回味悠長。

她想起女兒的話:

"寫故事就像對面坐著一個人,

你是把他從沒聽過的事情,

從頭到尾講給對方聽。"

剛開始,她寫得很笨很急,

幾張紙、一支筆、一塊橡皮擦,

一句話,來來回回寫幾遍,

寫到一半又擦掉從頭來過。

可姜淑梅絲毫不感到氣餒,

寫著寫著,詞就流淌出來了。

女兒還專門推薦她閱讀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蛙》、《紅高粱》,

那些故事和姜淑梅的經歷有重合,

她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隨著寫作的深入,

姜淑梅找到了樂趣,

當故事傾瀉而出,

一天的時間變短了,

白晝一下子有了光彩。

她寫得越來越帶勁兒,

只要有紙筆、檯燈,

她能坐在那裡寫一上午。

有時候家裡來了客人,

她可以帶著檯燈去廚房寫。

"能把一生一世的事兒寫出來,

真的是太讓我高興了!"

不過有時寫得太過投入,

回憶起那些心酸和痛苦的日子,

姜淑梅寫著寫著心裡就難受,

所以在她最初的手稿中,

寫了許多人,但從不寫丈夫,

"沒辦法寫他,一寫就難過。"

女兒將母親的作品,

一篇接一篇貼上了博客。

很多讀者讀了之後都說,

文字是那麼質樸、簡潔,

故事卻有著衝擊人心的力量。

因為姜淑梅是親歷者,

她寫出的真實,更撼動人。

無論是誰讀到了,

都會因為描寫過於真實而陷入沉默。

《開卷八分鐘》裡,

梁文道評價她筆下的故事:

"姜淑梅女士帶來的,

是一種民間草莽的聲音,

不需要別人替她代言,

而是自己用筆寫出來。

她作品裡的事情,

跟知識分子的書寫是不一樣的。

她筆下的民間故事,

有一種故事本身的力量,

那種力量是你很難忘記,

很難忽視的。"

這種原始、簡單的敘述,

卻有著讓人深思的沉重。

它記錄的不是歷史大事件,

而是在時間長河之中,

往往被人們忽略的那些普通人,

而那都是姜淑梅親身經歷。

她沒有什麼技巧可仰仗,

卻講出了人們想不到的真實。

76歲這一年,文章集結成書,

首部作品《亂時候,窮時候》出版了。

這部中國普通人的"史詩",

很多讀者掩卷後紛紛嘆息:

"老太太的文字淺白平實,娓娓道來,就像母親在述說她的陳年舊事一樣,卻讀得我淚水直在眼眶裡打轉。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她的偉大之處。"

"有閱歷,有毅力,有力量。一字一句,全是鮮活的生活。每一個字都『釘』在紙上,戳到人心裡。"

"我很討厭老師整天讓小學生抄寫背誦那些所謂的『好詞好句』,《窮時候》正好可以作範文,讓四年級的兒子明白,好文章可以一個成語都沒有。"

76歲出版的第一本書,

最終獲得新浪好書榜,

2013年度三十大好書、

豆瓣2013年度最受關注圖書。

得到外界的讚美和肯定後,

姜淑梅覺得自己更有動力了。

她也沒想到,操勞半生,

做了大半輩子的體力活,

最後可以成為一名作家。

文字帶給她的樂趣,

是她有生以來從沒感覺到的。

每一年,她都有作品出版,

至今寫出了四本文集。

姜淑梅的故事,寫出了歷史浪潮中平凡人的人生,

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不禁讓人想到了,

日本87歲的網紅,崗本喜美子。

她72歲拿起攝影機學攝影,

74歲開始用軟體修圖,

在摘下無數攝影獎項後,

舉辦了自己的個人作品展。

在這之前,喜美子也是普通家廷主婦。

年輕時雖然開過美容院,

還耍帥做過自行車選手,

但在結婚後,為了相夫教子,

就過起了平淡樸素的生活。

兒女們一天天長大成人後,

在丈夫的影響下,

喜美子迷戀上了攝影。

她在老公的指導下,

勤奮學習所有攝影技巧,

甚至將影棚搭在家中,

只為每天拍出更好的作品。

雖然年紀很大,

但對生活的熱情絲毫未減,

學習能力也從沒退化。

為了美化自己的作品,

勤學苦練,從電腦門外漢,

到把各種軟體操作得得心應手。

喜美子原本主攻景物,

但這還不夠表現她的創作力,

隨後,她以自己為對象,

創作出了一些創意自拍照,

上傳到網路上之後,

迅速成為了網紅,

所有看了照片的人,

無一不被她的樂觀精神打動。

喜美子的作品,紅遍國際

實際上,

她的專業作品也非常棒。

光影,布局,角度,特效,

專業攝影師掌握的拍攝技巧,她每一樣都非常出色。

早在2007年的"東京寫真月間"中,

就獲得了女性攝像師優勝獎。

還在熊本縣美術展上,連續四年獲獎。

喜美子老人曾說:

"在學會了攝影之後,

我的人生較之以前,

要快樂一百倍還不止。"

操勞一生的她想告訴大家:

"人生無論何時,

不要放棄生活的樂趣。"

在她和姜淑梅身上,

有著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人生比你想像中還要長,即使年輕的你無法好好為了自己而活,但也不要放棄任何能成全自我的機會,勇敢抓住每個瞬間,總有一天,你也能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那是你本來就該擁有的。

勇敢踏出那一步吧!親愛而辛苦的你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