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只有千年樹,難逢百歲人。」即便是醫療水平相當發達的今天,能活過百歲的人也是相當有限。百歲老人的故事,偶爾會出現在新聞報導中,讓人羨慕不已。長壽不僅僅是延長生命,更是要健康無恙的生活,那長壽到底有什麼秘訣呢?
早上練氣功,睡前擺腳
邵逸夫不僅是香港具有傳奇色彩的電影製片人,還是慈善大家,有一種記憶就叫「逸夫樓」!
邵老94歲才正式退休,享壽107歲。他說:「我的最大樂趣就是工作,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長壽。」
邵老堅持工作之餘也很注重養生,比如堅持運動:他每天早上會堅持練氣功,每晚睡前躺在床上的時候,腳掌前後、左右擺動64次,再轉動64次。他認為「老從腳上起」,所以他即便到了100多歲的高齡,也不需要拐杖。
「樹老根先枯,人老腳先衰。」腳是人體的精氣之源,所以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護好雙腳不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還能延緩衰老,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我們更要養腳、護腳。
生活簡單有規律
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鬱症,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35歲,結果周老活到了112歲!
周老晚年生活比較簡單有規律: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修身養性;飲食上,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不抽菸,喝點啤酒。
周老是個樂觀的人,說:「老不老我不管,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的,我從81歲開始,作為1歲,從頭算起。」
巴爾扎克說,有規律的生活,才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中醫也倡導「順天而行」的養生理念,認為人之所以患病,是因為身體內在平衡被打亂了;而有規律的生活,則有益於人體內平衡的恢復。
堅持跑步,胸懷寬廣
侯仁之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老擅長長跑,長年堅持運動,跑得動時跑,跑不動時散步。
侯老長壽,除了堅持長跑,還有一個原因:胸懷寬廣,身心愉悅,對增強免疫力很有好處。
老年人適合慢跑,能增強呼吸功能,使肺活量增加,提高人體通氣和換氣能力;使心肌增強、增厚,具有鍛煉心臟、保護心臟的作用。
經常開窗通風
吳清源是為圍棋做出革命性貢獻的人。
吳清源先生從小身體素質較差,曾得過肺結核。在那個時代,肺結核的致死率非常高,但吳清源得以倖免於難。
他曾經回憶說,這可能得益於他的一個養生小舉措,就是經常開窗通風。他曾說自己堅持每天開窗通風,適應了寒冷的空氣,免疫力也就變強了。
經常開窗通風,可以置換室內渾濁的空氣,保持空氣的清新度,使人精神爽朗。
相對潔淨的空氣時段是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左右,建議大家此時段可以適當開窗,但霧霾天除外~
晚年非常鍾愛八段錦
楊絳是著名作家、翻譯家,還是一個健康養生達人。
楊絳晚年非常鍾愛八段錦,每天把八段錦作為早課。她講起每天練「八段錦」的益處,寫下「八段錦」的口訣:「兩手托天利三焦,左右放弓如射鵰。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健腎腰。」
八段錦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古人的思想是要想青春常駐,必使脊柱常青,就是說將24節脊柱鍛煉好就會長壽,八段錦就是圍繞脊柱來進行鍛煉的。
走路是最好的滋補品
巴金認為,人老往往先從腿上老,年紀越大越要堅持不懈地走路,來鍛煉腿勁。他每天早早起床,下樓在院子裡先慢跑一會,回來喝杯牛奶,再出去走路,天天如此。他這種運動生活,一直持續到中年和老年。
走路是一項有益健康的活動,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但不同的體質者應採用不同的走路方式:
體弱者甩開胳膊,大步跨。
肥胖者長距離疾步走。
高血壓患者,步速以中速為宜,前腳掌先著地。
冠心病患者緩步慢行。
糖尿病患者,步伐盡量加大,挺胸擺臂,用力甩腿。
動筆動腦,動手動腳
羅洪是中國近代文學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專長於寫社會小說,被錢鍾書稱為「真奇才」與「真正的小說家」。
羅洪養生法則可以總結為「動」字:
一是「動腦」。晚年的羅洪過著平靜而有序的生活:每天早晨5點起床,漱洗完畢後,準時收聽6點的早新聞。上午讀報、看書,午飯後,小睡幾十分鐘,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起床後就要構思寫作。
二是「動手腳」。羅洪看書寫作後必然要下樓走動,每次大約要走半個小時。除了散步,她還喜歡打太極拳。
堅持多用腦,可以延緩大腦的衰老和記憶力的衰退,保持思維的敏捷性。老年人的生活應該包括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證一定運動量,同時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動腦活動」,比如下棋、打牌、看書、看報等。
大笑養生
少帥張學良的一生可以說是「出沒風波里」,波折不斷的他活到了101歲。他的長壽心得,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多藉鑑作用。
每天早上,張學良會準時起床去登山。在半小時的登山過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大笑養生法」:
吐出全身濁氣後,再吸入新鮮空氣;
對群山發出笑聲、吼聲,把體內的氣全部吐出去;
笑3次之後,放鬆一會兒,讓整個身心完全恢復寧靜。
芝加哥拉什大學醫療中心研究員麗薩·羅森博格表示,大笑是一種有氧運動,大笑100次達到的鍛煉效果相當於騎15分鐘自行車。
大笑的健康之處在於,能夠使心率加速,為大腦供氧,大笑的人免疫機制更健康,心肌梗死的機率會降低40%左右。
讀書練字,靜坐養神
國醫大師鄧鐵濤,雖已年過百歲,但耳聰目明、行走如常,思維敏捷甚至超過一些年輕人。他的長壽經只有一句話:養生必先養心,養心必先養德。
鄧老認為,「厚德者才能長壽,」提倡多讀書,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鄧老喜好書法,練字能夠薰陶人的性情;鄧老主張「以動促靜」,修習靜心功、靜坐,使全身放鬆。
鄧老認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可使人心胸豁達、性情開朗、心態平和,從而使人體氣機調和、氣血暢達,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有利於機體健康的激素分泌,使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協調到最佳的平衡狀態,延年益壽。
不發愁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曾有人問他健康長壽「秘笈」,他笑答:「不發愁,快樂。」
貝聿銘一生精力充沛,九旬高齡時,仍舊不知疲倦地工作,蘇州博物館就是他的傑作。工作對於他來說,大約也是一種快樂。
貝老也是個幽默的人,將蘇州博物館這一力作親切喚作「最親愛的小女兒」。
美國心理學家經過20年的研究發現,決定壽命長短主因是「樂觀、生活有目標」。
現代醫學也研究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 性格樂觀開朗的人,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更易於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