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沒用「腦」,不過是浪費時間!職場上,請遠離那些 拚命勤奮的人!

@ 2019-01-25

曾經有這樣一段話,

不知沸騰了多少文藝青年的心:

「你寫 PPT 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

你在會議中吵架時,

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當你還在擠著地鐵趕著早班車去上班時,

另一些你同齡的佼佼者

早已過上了你夢想中的生活,

走上了更高的人生階層。

是因為他們比你工作更勤奮更拚命嗎?

當然不是!

是因為他們在努力做事之外, 還

多了一個必要條件: 深度思考。

拚命學習的學生 就是好學生?

在我上學的時候,

我們班上有一個女生,

學習是出了名的勤奮和拚命,

成績也是出了名的差,

她也因此成為了全校的知名人物。

碰巧當時跟她是一個寢室,

這個女生日日早起,夜夜晚睡,

永遠釘在課桌上讀書做題,

永遠在「嗡嗡嗡」的背書。

我們找她出去逛街,她說:

「沒時間啊,要月考了我要在家裡背書。」

一次深夜,

我迷迷糊糊地被寢室的響動吵醒,

後來才知道,她因為學習刻苦到半夜,

導致癲癇病發作,

這似乎很奇怪,

她如此努力,每天只睡 5 個小時,

題庫做了一本又一本,

為什麼總是學不好呢?

問題究竟是在什麼地方?

時間和精力 應該投入高效率的環節 有一次考完試,

我看她在寫東西,

她把錯的題,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

我問她:

「為什麼每道題都要抄呢?

試卷上不是有嗎?」

她非常認真地說:

「不行啊,試卷太多,

一本錯題集複習起來方便。」

並且一臉學習方法優良的表情,

似乎站在勤奮和道德的制高點。

「那這些錯題的原因你研究過了嗎?」

她疲憊地說:

「我現在哪有時間研究這個,

等我抄完再說吧!」

我在講一個例子

我原來有一個同事,經過他電腦旁邊的時候,

他總是在寫文檔,寫呀寫似乎寫不完的樣子。

有一次我問他:「怎麼這麼多東西要寫?

咱們最近有這麼多案子嗎?」

他回答:「老闆不滿意,推了重寫,

改幾遍下來,就相當於多了好幾個案子的量啊!」

我又問:「他為啥不滿意啊?」

他很鬱悶:「老闆說我寫的東西不是他想要的,他也不說清楚。」

我很納悶:「你動筆之前可以先花點時間溝通呀。」

他疲憊的說:「哪有時間啊,每次要的那麼急,

文案又這麼多,馬上開始寫都不一定寫的完呢!」

【他們究竟在忙什麼?】

為什麼有那麼一群人,不用很忙卻得到了很多讚譽?

抄題的他說班裡同學:「你看那個劉X,平時也不怎麼熬夜,

還考了第三名,肯定是他爸爸有錢,說不定賄賂了老師給他洩題呢。」

加班的他說單位同事:「你看那個王X,也不怎麼加班,

到點就下班,現在都升經理了,論資歷,應該是我的。老闆太偏心了。」

【為什麼有的人就顯得那麼輕鬆呢】

問問劉X,他說:「錯題我先研究為什麼錯,

概念不清、思路錯誤還是馬虎。

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

思路錯誤的回憶當時的思路,

正確答案的思路是什麼。

以後同類的題是否都是一樣的思路。

只有特別有價值的才會抄下來。」

問問王X,他說:「寫東西之前,

我先問清楚老闆的要求、目的和背景。

他希望達到什麼效果,東西是拿給什麼人看的,

對內還是對外,專業人士還是業餘人士。

寫之前還要先列出大綱,給老闆看,

確定還有沒有增加減少或者修改。

確定不會再改之後在動筆。

最後完稿的時候通常跟老闆的需求都差不多了。」

【這就是努力和重複勞動的區別】

重複勞動是將時間和精力投在事情的低效率環節中,

努力是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在事情最高效的環節中。

所以為什麼說:「最可怕的是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

而不是說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用更多的時間。」

(重複勞動在遠離核心的事情上周旋)

(努力卻在直奔目標投入精力)

重複勞動最大的特徵就是反覆的去

做對事情結果沒有實質影響的實情。

就拿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對題

,要充分理解每一題的思路。

至於抄在錯題本上的字跡是不是美觀,

排列是不是工整,對於解題能力不會有一點提升,

沒有實質影響。

【如何擺脫重複勞動】

要擺脫重複勞動,首先要分清出最重要的環節。

對目標最有幫助的因素,就是最重要的環節。

比如寫文案來說,最重要的目的是老闆滿意,

那麼就要圍繞老闆滿意去投入精力。最常見的情況就是:

老闆說:「這個活很急,週一就要!

你們週末趕緊加班趕出來吧!」

於是周末一直在加班,忙了一個週末沒有休息不說,

週一老闆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東西啊,

現在來不及了,今晚加班弄一下吧!」

可憐的仁兄,就這樣白忙活了一個週末。

不用說,今晚寫的東西也一定不會通過的,

還會讓老闆認為他能力低下。

升職加薪能有他的份嗎?

拚命幹很重要,

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

我給出的答案是——

拒絕思維懶惰, 習慣於深度思考,

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

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當你在學習、職場、自我認知方面

掌握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就可以遊刃有餘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到那時,阿拉斯加的鱈魚、

梅里雪山的金絲猴、

西藏的山鷹……

都將成為你生活中不會錯過的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