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馬上要睡著,在迷迷糊糊之際,身體突然會不由自主抖動一下,還有人會有從樓梯踩空的感覺。
針對這個現象,網絡上解釋也是五花八門的,有說這是缺鈣的表現、有說這是身體在長個兒、更有人解釋這是癲癇病的徵兆......
而專家解釋,其實這是臨睡肌抽躍症的一種表現。有數據表明,大約70%的人在睡夢中出現過臨睡肌抽躍症。
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動,由於速度很快,因此常常呈現出的是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
它所發生的部位依不同病症而異,可以表現為全身抽動、也可以發生在身體局部。
人的睡眠有兩個週期,一是快速眼動睡眠;二是非快速眼動睡眠。一般在入睡後1小時左右,就會進入快速眼動睡眠,這個時候大腦皮層受到抑制,高級中樞對皮層下中樞的控制不足,部分活躍的神經會對中樞皮層發出的運動指令做出反應,從而出現肌肉不由自主的顫動。
這種反應在醫學上被稱為臨睡肌躍症,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與我們打嗝會出現的肌肉抖動的情況相類似。
專家表示,青少年由於白天活動多,睡覺時發生肌抽躍的現象較多,而一般人都是偶爾發生,若是頻繁出現此種現象,就得注意了!
1、缺鈣
鈣離子能夠維持肌肉正常的興奮程度,血液中鈣離子低於2.25毫摩爾/升,會導致肌肉受到輕微刺激就發生抽搐。
尤其是老年人、孕婦及絕經後的女性,鈣流失較多,平常可多吃些含鈣較多的食物,如豆製品、奶製品等;也要注意多曬太陽,幫助鈣吸收。
2、疲勞過度
疲勞過度,休息時間不足,肌肉長時間工作,不僅會大量消耗肌肉內糖原的能量儲備,還會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從而引起肌肉痙攣。
3、壓力過大
急速發展的社會讓很多人每天都處在壓力之中,大腦長期的處於過度敏感、緊張的狀態,引起了大腦神經興奮與抑制失調,很容易出現肌肉抽動甚至緊張性疼痛。
另外,長期的壓力生活也可能導致血壓過低、心率變慢,血液無法正常流通到腦部,大腦供血不足也容易出現身體抽動。
4、腸道寄生蟲
我們說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當腸道寄生蟲分泌的毒素,以及蟲體的機械性刺激,都會影響腸管運動的穩定,導致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異常,從而引起肌肉抽動。
5、氣血不足
中醫所說筋靠氣血來濡養。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很容易導致上半身抽搐。
白芍鯽魚湯
白芍具有疏肝理氣,柔肝養血,平肝斂陰的功效。
做法:
鯽魚洗淨控干水分。
熱油後放入鯽魚,煎至兩面焦黃。
放入開水1000毫升。
放入洗淨的15克白芍、兩片生薑、兩個大棗,豆腐煮開。
砂鍋燉一小時後加入少許的鹽,再煮十分鐘即可
提示:對於頻繁發生的抽搐現像要引起重視,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排出腦神經病變的可能。
很多人都不喜歡那種剛想入眠卻被驚醒的情況,那不妨試試這幾款安眠湯:
1、酸棗仁茶
酸棗仁可以抑制中樞神經的興奮作用,改善大腦中的5-羥色胺含量,從而延長深度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
做法:酸棗仁15克,加適量白糖調和,開水沖飲。
2、桂圓蓮子湯
桂圓富含維生素和磷質,有益氣補血、安神定志、抗衰老的作用;蓮子中含有的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具有很好的調節情感、放鬆情緒的作用。
做法:桂圓、蓮子各二兩煮成湯服用。
3、薰衣草茶
熏衣草具有很強的鎮靜安神作用,能舒緩緊張情緒,改善睡眠質量;紫羅蘭能安眠、撫平不良情緒;玫瑰花能疏肝醒脾、和血散瘀。
做法:熏衣草10克、紫羅蘭6朵、玫瑰花6克,一起沖泡,建議睡前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