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說起教育體制,大部分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英美,牛津、劍橋、哈佛等國際一流學府多就被認為是教育高度的指向標,這些看似自由輕鬆又能培養優秀人才的教學環境一直被家長嚮往。可是殊不知讓我們羨慕的英、美,也有自己趕不上的勁敵,那就是芬蘭。
這就是芬蘭。
一個除了躍升全球經濟力第一名外,再一次讓世界看到的「教育奇蹟」!
......
現代父母是焦慮的,擔心孩子學得不夠多,擔心孩子跟不上成長曲線,更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輸掉人生……
人生究竟該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還是一場只在乎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
芬蘭教育,一心想的,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讓行行都能出狀元。而且她做到了。
1
先見林,再見樹
芬蘭的「花式溜冰課」基礎教學,是老師先在一堂課里示範、教導好幾樣姿勢、技法,且一個動作頂多教8到10分鐘就換另外一個動作。
短短45分鐘一節課的時間,學生就會接觸到四五種技法和概念。
或許這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會覺得老師在一個細節、一項動作都還沒教會學生,或是練習不足的情況下,怎麼能再繼續教新的呢?
這種質疑與干預,出自於家長希望每一堂課都要「立竿見影」或「反覆演練」,以確保子女都能熟悉課本和參考書的內容和題型,這樣考試才能拿高分。
我自己經歷過,也看過小朋友學游泳的過程,一堂課下來可能就是讓大家在池邊雙腿打直踢得要命,或是雙臂滑啊滑的練習,偶爾帶著救生圈漂啊漂的。
通常一節課就這般的重複演練某段基本動作,幾堂課程就一段接一段地了無生趣、制式化地結束了!
芬蘭式的教法,是 讓大家快樂地先「見林」。基礎游泳班讓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樣地在開朗、輕鬆的情境下,先「玩水」,而不是馬上學「游泳」。
不是一直強調要學什麼自由式、蛙式的「標準」動作,而是先讓大家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樂逐浪,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自行換氣、輕鬆游泳的樂趣!
這種看似既不嚴謹,又不要求動作標準,而用體驗、鼓舞法的「玩樂」教學,卻能讓孩子們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魚得水般地暢遊!
仔細推敲芬蘭的基礎教育,的確是運用了很多元、很重視人性的方法與模式, 希望能先啟動孩子們學習上的興趣,以及對整個學期與科目的瞭解,這就是「先見林,再見樹」的長處。
在學習初階段,師生們都不至於為了一棵樹的細部知識與標準動作,在「先見樹,再見林」的教育概念下,帶著學生反覆演練、一磨再磨!
而能 讓學生放寬眼界,經過教育最基本的認知階段,並能建構起日後深入學習、終生學習的興趣。
善用「先見林,再來看樹」,能讓孩子在漸進式多元化的教學中,看到事物與學科的大致面貌,從而點燃他們持續學習下去的興趣。
當他們養成有心持續學習之際,師長們再將需要專研的「樹」,一一經過整理後循序深入教學。
只要說起教育體制,大部分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英美,牛津、劍橋、哈佛等國際一流學府多就被認為是教育高度的指向標,這些看似自由輕鬆又能培養優秀人才的教學環境一直被家長嚮往。可是殊不知讓我們羨慕的英、美,也有自己趕不上的勁敵,那就是芬蘭。
這就是芬蘭。
一個除了躍升全球經濟力第一名外,再一次讓世界看到的「教育奇蹟」!
......
現代父母是焦慮的,擔心孩子學得不夠多,擔心孩子跟不上成長曲線,更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輸掉人生……
人生究竟該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還是一場只在乎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
芬蘭教育,一心想的,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讓行行都能出狀元。而且她做到了。
1
先見林,再見樹
芬蘭的「花式溜冰課」基礎教學,是老師先在一堂課里示範、教導好幾樣姿勢、技法,且一個動作頂多教8到10分鐘就換另外一個動作。
短短45分鐘一節課的時間,學生就會接觸到四五種技法和概念。
或許這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會覺得老師在一個細節、一項動作都還沒教會學生,或是練習不足的情況下,怎麼能再繼續教新的呢?
這種質疑與干預,出自於家長希望每一堂課都要「立竿見影」或「反覆演練」,以確保子女都能熟悉課本和參考書的內容和題型,這樣考試才能拿高分。
我自己經歷過,也看過小朋友學游泳的過程,一堂課下來可能就是讓大家在池邊雙腿打直踢得要命,或是雙臂滑啊滑的練習,偶爾帶著救生圈漂啊漂的。
通常一節課就這般的重複演練某段基本動作,幾堂課程就一段接一段地了無生趣、制式化地結束了!
芬蘭式的教法,是 讓大家快樂地先「見林」。基礎游泳班讓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樣地在開朗、輕鬆的情境下,先「玩水」,而不是馬上學「游泳」。
不是一直強調要學什麼自由式、蛙式的「標準」動作,而是先讓大家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樂逐浪,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自行換氣、輕鬆游泳的樂趣!
這種看似既不嚴謹,又不要求動作標準,而用體驗、鼓舞法的「玩樂」教學,卻能讓孩子們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魚得水般地暢遊!
仔細推敲芬蘭的基礎教育,的確是運用了很多元、很重視人性的方法與模式, 希望能先啟動孩子們學習上的興趣,以及對整個學期與科目的瞭解,這就是「先見林,再見樹」的長處。
在學習初階段,師生們都不至於為了一棵樹的細部知識與標準動作,在「先見樹,再見林」的教育概念下,帶著學生反覆演練、一磨再磨!
而能 讓學生放寬眼界,經過教育最基本的認知階段,並能建構起日後深入學習、終生學習的興趣。
善用「先見林,再來看樹」,能讓孩子在漸進式多元化的教學中,看到事物與學科的大致面貌,從而點燃他們持續學習下去的興趣。
當他們養成有心持續學習之際,師長們再將需要專研的「樹」,一一經過整理後循序深入教學。
喜歡我們分享的資訊,別忘了在育兒日記粉絲團首頁,點擊「追蹤」並設定為「搶先看」,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