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孩子只有要經歷了這些,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 2019-01-17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後,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遮罩,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裡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個關於環衛工人的事例:

每個週末的清晨,這個小男孩都要幫做環衛工的母親打掃街道。打掃完了,母子倆還會一起歇一歇,說說話,溫情的畫面令人感動。

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著一個環衛工人拖行數米,旁邊其他環衛工急忙上前攔架。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快50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一個月才幾千塊錢。她的女兒也已做了母親,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駡、吵架、打架……

同是環衛工的子女,為什麼這個小男孩這麼體恤母親,而那個年輕女子卻成了「白眼狼」呢?

蜜裡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我問小男孩的母親: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麼教育的?

這位外地來的女環衛工不善言辭,說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後,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遮罩,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裡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父母過度「呵護」是一味「毒藥」

有不少父母,不顧家庭資源稟賦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六個人照顧一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像的。父母的過度「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感恩和體貼父母,更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的壞毛病。

勤奮和努力,是給孩子最好的饋贈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會停歇。反之,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有父母擔心,當別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時,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儉約,會不會讓孩子感到變得自卑、壓抑,影響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要求孩子勤苦儉約,不是天天跟孩子訴苦,抱怨「我們很窮,買不起東西」,嘮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幹,還不是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還有臉嗎?」這麼做,當然會把貧窮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揮之不去。

在生活的艱苦面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另一種是坦然面對,自立自強。父母的選擇與示範非常重要。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觀和教育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難,只要人活著,肯勤勞,就有轉機。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