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毒,並不是夏天才會有的,一年四季都會沾上,尤其是經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還有冬季懶得走路都走不動的人,更容易滋生濕毒,因此,久不運動的人,必須要學會「排濕毒」。如何判別濕氣呢?如何「排濕毒」呢?幾小方法,老祖宗的智慧一定要認真學哦。
【資深大「濕」,看看你的級別】
初級大「濕」:
頭:早晨起床,濛濛的不清爽。
四肢:平時酸懶乏力。
中級大「濕」:
頭:像裹了一條濕毛巾,沉沉的或濛濛的。
嘴巴:粘膩不清爽。
四肢:上下樓或走路會覺沉重,腿如灌鉛。
高級大「濕」:
腸道:便秘,排便不爽,特費廁紙,大便粘膩粘馬桶。
腹:容易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長期腹瀉,大便不成形。
殿堂級大「濕」:
皮膚:皮膚瘙癢;濕疹。
口舌:舌苔黃膩;睡覺流口水,說話唾沫星子滿天飛。
腿腳:浮腫、每到晚上都覺靴子變小腿脹、或腳踝總有很深的襪印、手腳冒汗、腳氣。
【老祖宗祛濕,你真的了解嗎?】
1、艾灸3穴,祛濕補陽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開鬱、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祛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艾灸10-15分鐘為宜。
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灸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2、常飲1水,健脾排濕
名字:知坤..清食. 飲
成分:薏苡仁、茯苓、白扁豆、雞內金、桔梗、肉桂、藿香、百合、蓮子等24味中藥材。
分析: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等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雞內金主要解決脾虛,胃弱,本草綱目說雞之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濕。藿香具有化濕醒脾,辟穢和中的作用,其中的「化濕」效果很不錯。
功效:搭配在一起,熬製成膏,日飲2次,能有效祛除濕氣,有助於改善濕氣引起的脾胃失調、舌苔厚膩、咳嗽痰多、食慾不振、肥胖等。
3、背部刮痧,散熱祛濕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於身體散熱祛濕。
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著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後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運動排濕要科學,不然反受其害】
不恰當、或者不正確的運動,是人體濕氣的重要來源,這種來源具有隱蔽性,所以我們進行運動,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把握運動的時間性。我們要把運動放在早晨或者上午,因為這時自然界和人體的陽氣都處於上升期,容易把濕氣清除於體外。假如說要晚上進行運動,一定不能劇烈,不能進行出汗性的運動,尤其是冬季,不然就會導致濕氣內侵。
2、就是適當配備工具,主要是指毛巾,運動過後,及時的擦乾汗液。
3、把握運動的地點性。我們進行運動時,盡量不要在偏僻的角落,或者封閉的潮濕空間進行,而是要找光線較好,具有一定空氣流動性的地方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