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老花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編著了一本書《中醫濕病證治學》。路老總結:濕非一病、百病兼之。比如說風濕性關節炎、濕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泄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濕邪有關。可見,水液代謝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廣泛性。
另外,濕又分為內濕、外濕。外濕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濕,如雲、雨、霧、露,生活中的眼鏡上的水汽,包括空氣中的濕度。外界的濕度增加了,也是個致病因素。比如說霧露特別大的時候,空氣流動的慢了,在空氣中懸浮的微顆粒,粉塵就多。呼吸後容易產生疾病。房子裡容易長黴,容易引起過敏,特別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悶熱。濕度大,出汗後不能很好的蒸發,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方式,從而調節體溫,但如果不能很好蒸發,就不能達到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溫度可能還沒有達到那麼高,但你都感覺很難受,甚至中暑。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邪呢?一般來說,胖大舌、齒痕舌、舌體有裂紋都是濕多的表現。
中醫講濕與脾胃有關係:脾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濕。五臟之中,所有的水濕代謝都離不開脾。而濕在脾和濕在胃也有不同,濕在脾與脾的運化有關,濕在胃則與水濕停積有關。
伸出舌頭,可以看到舌的邊緣有明顯的牙齒痕跡,主要原因是舌體胖大多濕,中醫認為是脾虛的原因,脾虛導致不能運化水濕。除了齒痕舌之外,可能還會常見舌苔膩、大便粘。
吳老師經常見到吃了寒涼的食物後,第二天也會出現齒痕舌,齒痕舌主要還是脾虛濕盛。
小兒推拿過程中,見到齒痕舌,多以補脾助運化、祛濕穴位手法為主。
吳老師推薦:
1、補脾經(從指尖直推指根側面,或揉指腹)
2、逆運八卦
3、足三里
4、三陰交
5、湧泉穴
6、承山穴
夏天沒有胃口,消化力偏弱,不要飯前食冷飲,也不好吃肥甘油膩過多。
有一位食材可以推薦,薏米除濕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