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金馬侖高原陡峭蜿蜒的道路一樣,希望聯盟要從國陣手中奪取金馬侖國席是一項艱難的戰鬥。
在獲得大多數馬來選民支持下,國陣在上兩屆全國大選中贏得金馬侖國席,但是這一次補選,華裔和印裔選民的投票意向難辨。
金馬侖共有3萬2048名選民,上屆大選的投票率達76%或(2萬4365人),巫裔占34%丶華裔占30%,印裔和原住民各別占15和22%。
選舉法庭於11月30日裁決,金馬侖國會議席在第14屆全國大選發生貪腐行為,因此宣判國陣在該國席的勝選無效。
由於金馬侖國席有22%的原住民,所以原住民成為各政黨積極拉攏的對象。
在上屆大選,國陣和伊黨所得到墾殖民的支持率分別占43%和42%,馬來選民的支持票多達1萬1000張,國陣稱獲得85%的原住民,即6200人支持。
希盟獲得1萬4000名選民支持,非馬來人支持率高達95%。
希盟希望以打擊貪污來取得原住民支持,希盟候選人是瑪諾佳南,國陣候選人是原住民南利,也是退休警官。
原住民首次成為兩大陣營的人馬爭相拉攏的對象,但一般相信希盟依然獲得非馬來選民的支持。
達魯益山研究所(Institut Darul Ehsan)研究經理凱魯阿里芬說,在1月26日至華人新年假期(2月5日和6日)接近投票日,因此華裔選民可能不會返鄉投票。
「在金馬侖,超過40%的華裔選民住在外地,很多人不會回去投票。」
他說,在上屆大選中,印裔的投票率最低,僅59%,總印裔選民是82%。
「再加上伊黨的支持者投向國陣,這樣的情況對希盟情況不利。」
民主行動黨政治教育局副主任王建民說,如何留住華裔和印裔選民的支持是一項挑戰。
「有鑒於希盟執政後無法立刻滿足人民的期望,預料支持希盟的華裔選民會減少。」
王建民所指的是希盟至今還未能完全兌現競選承諾。不過,他認為,希盟還可以獲得70%華裔和印裔的支持。
不過,凱魯也提及另一個棘手問題,即選區的山巒起伏的地勢與距離。
「雖然金馬侖是彭亨州最小的地區,但在丹那拉打和哲萊州議席之間,距離是200公里。」
他也舉例,一些村莊前往Betau投票站因道路崎嶇而需要4個小時車程。
王建民說,在上屆全國大選,僅10%的馬來選民和原住民支持希盟,希盟必須將支持率提高至30%。
金馬侖國席周六提名,候選人分別是希望聯盟候選人瑪諾加蘭、國陣候選人南利莫哈末諾,以及另兩名獨立人士,阿米努丁峇基學院前高級講師沙烈胡丁和花農黃承毅。
由於金馬侖地勢陡峭蜿蜒,各個地點距離很遠,候選人難以拜訪所有選民,尤其是原住民村莊。金馬侖共有29個投票站,分布在丹那拉打、哲萊、冷力和不蘭璋。
除了國陣贏得哲萊州議席外,丹那拉打州議席是由行動黨張玉剛贏得。
在上屆大選中,國陣候選人西華拉茲在大選獲得1萬307票,行動黨候選人馬諾加蘭則獲得9710票,以597票微差落敗,當時的投票率達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