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時,天寒地凍,而脾胃喜溫惡寒,具有溫則行、寒則凝的特點。若逆時而動,令脾胃受風、遇寒或飲食寒涼,則易有胃痛、腹脹、腹瀉等不適,所以此時正是脾胃容易失和的季節。
胃是冷不得的,冬季養脾胃首先要防寒保暖,平時出門多穿件保暖背心,讓胃部更加暖和,飲食上要注意少吃寒涼的食物,火鍋也不能多吃,大量進食油膩、辛辣對胃來說都是一種負擔。
另外,年底了,年輕人的應酬、聚會都多了起來,往往一頓胡吃海塞後還要喝酒助興,酒精刺激、冷熱交替也很容易導致急慢性腸胃炎等問題的發生。
對付三九天高發的腹瀉、胃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問題,艾灸以下穴位給脾胃「送溫暖」,可驅除體內寒濕,達到健脾益胃、調理中氣的目的。
腹瀉
經常腹瀉,動不動就拉肚子者,一般以中焦虛寒為多見,這類人要多艾灸神闕、氣海、關元三個穴位,神闕就是肚臍,氣海、關元分別在神闕下面的1.5寸與3寸處,這三個穴位在一條直線上,很好找,灸這三個穴位能強壯先天之本。
腹瀉者灸神闕特別適合隔姜灸。選一塊新鮮老薑切成3~4毫米厚的薑片,用針點刺許多小孔,放在肚臍上麵點燃艾柱施灸,具有溫胃散寒的作用。
胃痛
三九天,很多人會感到自己老是胃痛,這是由於寒邪犯胃,導致陽氣被遏、氣機阻滯、不通則痛。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現外,還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溫水則緩解,以及隨氣候寒熱變化等典型表現。
胃痛發作可以揉內關穴,它位於手腕正中,距離腕橫紋約三橫指(三個手指併攏的寬度)處,在兩筋之間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轉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視疼痛程度可增至200次,也可以直接艾灸此處。
還可以配合艾灸中脘穴跟足三里,中脘穴是八會穴之腑會、胃之募穴,灸之有溫中健脾、行氣止痛的作用,足三里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濁、培補後天、益氣昇陽之效。
慢性胃炎
《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以脾胃為先。 」脾胃功能差的人常面黃肌瘦、五臟不安、免疫力差,要不就是很瘦,要不就是虛胖,很多得了慢性胃炎的人,我們從外表就能看出來。
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氣血生化無源,可致脾胃虛弱,三九天寒氣重,這會進一步損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寒。艾灸較適宜於脾胃虛寒的人,取穴為神闕、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
平時也可以經常進行自我按摩保健,該方法長期堅持對胃病患者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以拇指或食中二指交替按揉雙側曲池穴,左右各1分鐘,或者握拳,用拇指關節扣點足三里穴,左右各1分鐘。
消化不良
年底親朋好友聚餐,難免容易吃多了,胃腸不消化,艾灸大陵穴、四縫穴,可以理氣健脾、幫助消化。
大陵穴在五行中屬土,對應著脾胃,艾灸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過這個穴位來進行調理。
四縫穴是經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調理小兒消化問題,後來經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後你只要遇到消化不良的問題,記得找四縫!
如果覺得肚子脹脹的,很不舒服,也可以把蔥、鹽炒熱了,分別包在兩個布袋裡,交替溫熱神闕、中脘兩個穴位。鹽有溫裡的作用,蔥能通竅,這兩個配合發力,能緩解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