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健康是現在眾多健康問題中不可忽視的,它是人體的重要排泄器官。腎臟專科林進成醫生解釋道,要預防腎病或防止腎病惡化,最重要是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一個糖尿病加一個高血壓,不是1加1等於2,而是等於3!這是很恐怖的組合。會面臨很高風險的血管疾病、中風及心臟病。照顧不好可能短短五六年就要洗腎!」
患上腎臟病等同體內住了一名沉默的殺手,不知何時會引起併發症而步向死亡;又或在腎臟失卻功能後而必需靠洗腎維持直至走到生命盡頭。
縱然今天的醫學與資訊非常發達,人人都知道腎臟的重要,國際腎臟病相關組織也早在10多年前把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四設立為「世界腎臟日」,以提高人們對腎臟病的醒覺。然而患上腎病的人數還是有增無減,並且面腎衰竭而必需洗腎的人數更大幅度提升。
在過去的10年間,我國每年都有數千人加入洗腎行列。腎臟專科林進成醫生表示,根據最近十年來的數據顯示,2006年新的洗腎者有3700多名,到了2015年則漲至7500,呈雙倍增長;至於全馬所有洗腎者,在2006年是1萬5千多名,2015年則增至3萬7千多,增長率已超過雙倍。
洗腎後 5年內存活率52%
洗腎者的性別相差不大。男性佔55%,女性佔45%。年齡方面從55歲以上佔大多數。一般來說,45歲就已開始大幅度增加。
腎病患者在接受洗腎後,5年內的存活率有52%,10年存活率是27%。但也有很多例子洗腎超過20多年都沒問題。林進成醫生指出,腎臟衰竭有60%是糖尿病所引起。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綜合症的疾病,會影響血管病變,容易造成中風、心臟病及細菌感染,這3種疾病風險就已使存活率降低很多。若非糖尿病引起的腎病患者,免疫系統比較強,存活率就會較高。
至於接受腎臟移植者,10年來的數據並沒有增加多少。10年前的統計,接受腎臟移植並仍正常操作的有1700多人;10年後的數據是1800多。排除腎臟已不能操作或死亡者,這10年間的腎臟移後並正常操作的人數僅增加100名左右。
林進成醫生指出,以前的腎臟移,有90%腎臟來源是通過非法器官買賣途徑獲取。死者或活體捐獻的佔不到10%。由於大馬是完全不允許器官買賣,早年大部份換腎者都是到海外進行商業式腎臟移植。近年新的腎臟移人數一直在減少,主要原因就是非法商業器官買賣越來越少了。因為隨著人文進步,社會及某些國家的條規執法嚴格很多,不再允許任何器官買賣,造成很多腎患者少了商業換腎途徑。
在大馬,即使是自願捐腎,都要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允許。「我國只允准有血緣關係的父母親、兄弟姐妹或夫婦捐腎。若非直屬關係的親戚、好友、宗教神職人員或其他自願者,都要經過衛生部的調查批准,以確保沒有牽涉金錢上的利益。」
林進成醫生表示在大馬,即使是自願捐腎,都要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允許。
要確診腎病,也可通過腎臟抽樣檢驗針抽取細胞組織去化驗。
*腎功能病變:導致生理功能紊亂
就像兩顆拳頭大小的腎臟,位於後腰上方。其作用非常大,包括負責過濾血液中的雜質,排出人體的代謝物和有毒物質,進行尿量的調節,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同時亦促進骨髓造血,生成血紅素。此外也製造維生素D,調節體內的鈣磷代謝並維持骨骼強健等等。
慢性腎病的進展分為5個階段。第1及第2階段屬於輕度,腎功能約有正常人的60%;第3第4階段是中重度,腎功能僅有15-59%;第5階段也即是腎病末期,腎功能低於15%,必需洗腎或換腎以維持生命。
一旦腎功能不全,就會發生代謝廢物積存在體內,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亂。當腎功能衰竭,體內排泄物無法排出,體液就會導致身體腫脹。若肺部體液堆積也會使呼吸困難。由於不能製造血紅素,也會引起貧血。因此腎衰竭第三、第四期的病人就要注射補血針。
林進成醫生說,腎衰竭也分有急性和慢性。前者是某種原因造成,例如吃錯藥、中毒、中暑脫水、敗血病或某些腎小球病變(例如紅斑狼瘡)等,都有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如果找出導因並及時醫治,腎功能很快就能恢復。
多囊性腎病乃遺傳
至於慢性腎衰竭,則是經過長時間慢慢惡化,導因除了糖尿病和高血壓,還包括腎結石、前列腺腫大、腎小球發炎、紅斑狼瘡、血管疾病、細菌感染或某些藥物導致。另外也包括遺傳性腎病。
遺傳性腎病當中最常見的是多囊性腎病。它會發生異常囊腫,長滿一顆顆水瘤占據了腎臟的細胞組織,而使正常的腎臟組織失去功能,造成腎衰竭。一般正常的腎臟大小介於10-12公分,多囊性腎病會使腎臟有可能達到18-20公分大。
腎病的高風險群包括有遺傳性多囊性腎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吸菸者以及低層社會人士。
10年前與10年後的洗腎人數,無論是新患者或整體洗腎人數,皆以雙倍以上比率成長。
*檢驗治療:注意症兆:臉或腳水腫、食欲不振、感覺疲勞
腎病被視為沉默殺手,那是由於它病發過程很多時候沒有症狀。一旦去到嘔吐、水腫、呼吸困難時,往往已是嚴重衰竭而不能逆轉了。但也可在較初期注意一些症兆,例如尿量有不尋常的上升或下降、帶有泡沫、尿液帶血色(茶色)、臉或腳水腫、食欲不振、感覺疲勞、性功能衰退等,都可能和腎病有關。
在檢測腎功能方面最主要是驗血和驗尿。驗血是看腎的尿素氮及肌酸酐(Creatinine)指數是否正常;驗尿則看紅血球及蛋白質是否有流失。很多腎病變化是從尿開始得知。當從血檢測到肌酸酐超越了正常水平時,往往腎臟有可能已損壞超過50%。此外也可通過超音波、CT Scan或腎臟抽樣檢查來確診。
在醫治方面,最重要是把根源控制好。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一定要控制血壓與血糖。
腎臟移殖的數據,10年來的變化都不大。
定時服藥減緩惡化
林進成醫生指出:「有人說服食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會弄壞腎臟。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迷思!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傳下去會害死很多人!其實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本身弄壞腎,而不是其藥物。反之,當藥物把血糖及血壓都控制得很好,患上腎臟病的風險就很低。即使已患上,惡化也會減緩很多。」
「我本身鼓勵採用低蛋白飲食法。蛋白質吃下去會給腎臟帶來負擔。蛋、各種豆類、肉類都要減少。大馬人一般在蛋白質的平均攝取量是每天0.9g-1.2g/kg。美國營養局列,人們每天只需攝取0.9g/kg的蛋白質。低蛋白療法是每天0.6g/kg。我給予的超低蛋白療法是採用每天0.3g/kg。如此確是不夠營養,但會加上輔助的胺基酸蛋白質藥物,這些蛋白質不需經腎臟化解卻能補充營養成份。」
林醫生說:「一個糖尿病加一個高血壓,不是1加1等於2,而是等於3!這是很恐怖的組合。會面臨很高風險的血管疾病、中風及心臟病。照顧不好可能短短五六年就要洗腎!」
要預防腎病或防止腎病惡化,最重要是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要有健康生活,多運動,不抽菸。有腎病就要採用低蛋白飲食。有高血壓就要低鹽。糖尿病患要採用糖尿病的飲食方式。一定要嚴格遵從。不明成份與來源的藥物必需先經醫生認可才來服食。
近10年造成腎臟病的各種原因數據。當中以糖尿病佔最大比率(超過60%),其次是高血壓。
更多資訊:《風采》雜誌
想預購
http://www.lifemagazines.com.my/form
電子版
http://www.lifemagazines.com.my/digitalform